|
 |
白櫟蔀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拼音名】Bái Lì Bù
【別名】白櫟蒲
【來源】 藥材基源:為殼斗科植物白櫟帶有蟲癭的果實、總苞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Quercus fabri Hance 采收和儲藏:帶蟲癭的果實及總苞,秋季采集,曬干。根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達(dá)20m。或長成灌木狀。小枝有溝槽,密被灰色或灰褐色絨毛。葉互生;葉柄長3-5mm,被棕黃色絨毛;葉片革質(zhì),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7-15cm,寬3-8cm,先端鈍或短漸尖,基部窄楔形或窄楔形或窄圓形,邊緣具波狀齒或粗鈍齒,上面被疏星狀絨毛或近無毛,下面密生灰色星狀絨毛,側(cè)脈8-12對;▎涡裕菩弁;花序軸被絨毛,雄花或葇荑花序,長6-7cm,花被片6,被柔毛;雄蕊6,罕8;雌花序長1-4cm,單生或2-4朵聚生,子房3室,柱頭3-4。殼斗杯形,包圍堅果約1/3,高4-8mm,小苞片卵狀披針形,排列緊密,在口緣外伸出;堅果長橢圓形,直徑0.7-1.2cm,高1.7-2cm,無毛,果臍略隆起;ㄆ4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900m以下的丘陵山區(qū)林中,多與麻櫟、楓香等混生,有時成次生矮林。 資源分布:分布淮河以南、長江流域及華南、西南各地。
【性味】苦;澀;性平
【功能主治】理氣消積;明目解毒。主疳積;疝氣;泄瀉;痢疾;火眼赤痛;瘡癤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21g.外用:適量,煅炭研敷。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