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狗尾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江西草藥》
【拼音名】Dà Gǒu Wěi Cǎo
【別名】谷莠子(《華東禾本科植物志》),狗尾巴(《江西草藥》)。
【來(lái)源】為禾本科植物大狗尾草的全草或根。春、夏、秋三季均可采。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稈直立,高50~120厘米。葉線狀披針形,長(zhǎng)lO~40厘米,寬5~15毫米,無(wú)毛或上面有龐毛;葉鞘邊緣常有細(xì)纖毛;葉舌退化為極短的纖毛,圓錐花序圓柱形.下垂,長(zhǎng)5~15厘米,主軸有柔毛;小穗橢圓形,長(zhǎng)約3毫米;剛毛通常綠色,長(zhǎng)5~15毫米;第1穎廣卵形,先端尖,有3脈;第2穎有5脈,成熟時(shí)第2花(谷粒)背部先端稍裸露而甚弓彎,退化小枝(芒狀毛)與花序軸甚叉開(kāi);ü7~lO月。
【生境分布】生于荒野及山坡。分布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性味】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清熱,消疳,殺蟲(chóng)止癢。
【附方】 ①小兒疳積:大狗尾草三至七錢,豬肝二兩。水燉,服湯食肝。 ②風(fēng)疹:大狗尾草穗7錢。水煎,甜酒少許對(duì)服。 ③牙痛:大狗尾草根一兩。水煎去渣,加入雞蛋二個(gè)煮熟,服湯食蛋。(性味以下出《江西草藥》)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