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狗腳草根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中國藥學會1962年學術會議論文摘要》。
【拼音名】Gǒu Jiǎo Cǎo Gēn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植物金葉子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raibiodendron stellatum stellatum(Pierre) W.W.Smith[C.Shanicum W.W.Smith;Schima stellatum Pierre]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挖根部,洗凈,鮮用或切成薄片,曬干。
【原形態(tài)】常綠小喬木,高4-6m。小枝棕色,無毛。葉互生;葉柄粗短,長7-10mm;葉片厚革質,橢圓形,長6-10cm,寬3.5-4.5cm,先端鈍圓或凹缺,基部鈍或近圓形,全緣,稍反卷,兩面無毛,背面散生黑色小腺點,中脈在表面下陷,在背面隆起,側脈14-18對,平行,在表面明顯。圓錐狀花序頂生,被灰色微毛;苞片及2小苞片皆為錐形;花白色,有香氣;花萼裂片基部合生,裂片寬卵形,有柔毛;花冠鐘形,長3-4mm,裂片5,淺裂,三角形;雄蕊10,長見等于花冠,花絲中部彎曲;子房5室,微被毛,花桂圓柱形,柱頭平截。蒴果扁球形,具5棱。種子4-7顆,一側有翅;ㄆ7-9月,果期10月至翌年4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700-1600m的疏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廣西、貴州、云南
【化學成份】含狗腳草毒素(C21 H29 O6,熔點,245~246℃)[1]。
【藥理作用】狗腳草毒素0.8mg/kg口服,對大鼠蛋清性關節(jié)炎的抗炎作用較口服醋酸考的松50mg/kg或清藤堿(Sinomenine HCI)50mg/kg的作用為強。小鼠口服狗腳草毒素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1.79mg/kg。中毒癥狀如伏地、嘔吐、陣發(fā)性痙攣等與生藥浸膏的中毒癥狀類似。狗腳草的乙醇提取物、分離出的白色結晶、白色粉末給大鼠分別口服500、1.25、3.75mg/kg,對蛋清性關節(jié)炎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大鼠口服乙醇提取物后,能顯著減低其腎上腺內維生素丙的含量,說明其抗炎作用可能與腎上腺皮質功能興奮有關。小鼠口服乙醇提取物半數(shù)致死量為5.62±0.42g/kg,呼吸先于心臟而停止。心停于舒張期。
【毒性】狗腳草毒素,小鼠口服狗腳草毒素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1.79mg/kg。中毒癥狀如伏地、嘔吐、陣發(fā)性痙攣等與生藥浸膏的中毒癥狀類似。狗腳草的乙醇提取物,小鼠口服乙醇提取物半數(shù)致死量為5.62±0.42g/kg,呼吸先于心臟而停止,心停于舒張期。
【性味】辛;苦;平
【歸經】肝;腎經
【功能主治】祛風濕;通絡止痛。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酒煎.2~3g。
【各家論述】治風濕關節(jié)疼痛。(《中國藥學會1962年學術會議論文文摘集》)。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