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旱冬瓜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拼音名】Hàn Dōnɡ Guā
【別名】蒙自赤楊、冬瓜樹皮、蒙自榿木、水冬瓜樹、水冬瓜、榿木樹
【來源】 藥材基源:為樺木科植物尼泊爾榿木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nus nepalensis D. Don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剝,切片,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喬木,高達15m。樹皮灰色或暗灰色,平滑;枝條紫褐色,無毛,有棱;小枝疏生短柔毛;芽有柄,卵形,芽鱗2枚。葉柄長1-2.5cm;葉片近革質(zhì),寬卵形、卵形或倒卵圓形,長4-16cm,寬2.5-10cm,先端驟尖或銳尖,基部楔形或?qū)捫ㄐ危吘壢壔蚓呤杓氫忼X,上面無毛,下面粉綠色,密生腺點;沿脈生黃色短柔毛,脈腋簇生髯毛,側(cè)脈8-16對。雄花序多數(shù),排成圓錐狀,下垂。果序多數(shù),呈圓錐狀排列,長約2cm,直徑7-8mm;果苞木質(zhì),宿存,長約4mm,有5枚淺裂片;小堅果寬卵圓形,長約2mm;膜質(zhì)翅寬為果的1/2,稀與果等寬。花期6-10月,果于次年3-5月成熟。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600-3600m的河岸、山坡林中及村落附近。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廣西等地。
【化學成份】根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羽扇豆醇(lupeol),白樺脂醇(betulin),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d),蒲公英賽醇(taraxerol),蒲公英賽酮(taraxerone)。
【性味】苦;澀;性平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止瀉;接骨續(xù)筋。主腹瀉;痢疾;水腫;瘡毒;鼻衄;骨折;跌打損傷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