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灰薊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拼音名】Huī Jì
【別名】大薊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灰薊的根工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rsium griseum Levl.[C. botryodes Pe-trak.]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切片曬干。
【原形態(tài)】灰薊 多年生草本,高約1m。塊根紡錘狀或蘿卜狀,直徑達(dá)1.5cm。莖直立,具條紋,密被蛛絲狀柔毛,上部半抱莖,羽狀深裂,裂片條形或披針狀條形,先端具5-10mm長的刺,上面被刺狀伏毛,下面被蛛絲狀絨毛。頭狀花序1-3個集生于枝端、無梗,球形,長約3cm,寬3-4cm;總苞稍被蛛絲狀毛;外層和中層總苞片披針形,先端具刺,內(nèi)層總苞片條形,近膜質(zhì),先端略擴(kuò)展;花冠白色、黃白色,極少紫色,長約19mm,筒部長約8mm。瘦果長橢圓形,長約4mm;冠毛污白色,羽狀,比花冠略短,先端棒狀;ü5-9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800-3000m的山谷或山坡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貴州及云南等地。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調(diào)經(jīng)。主月經(jīng)不調(diào);衄血;尿血;水火燙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