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紅毛走馬胎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拼音名】Hónɡ Máo Zǒu Mǎ Tāi
【別名】毛膏杠(《民間常用草藥匯編》),紅膽(《貴州植藥調(diào)查》),紅毛針、毛羅傘、老虎舌、鋪地氈、紅氈草(《廣西藥植名錄》),虎舌紅、山豬怕、紅氈毯(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紅毛過江、毛涼傘(《廣西中草藥》),紅毛氈、紅八棗、矮朵朵、肉八棗、紅八爪(《云南中草藥選》)。
【來源】為紫金?浦参锶槊辖鹋5娜。夏、秋采收,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小灌木,高15~25厘米。莖直立或斜升,不分枝,上端密生多細(xì)胞長毛。葉集生于頂上;倒卵形或橢圓狀長橢圓形,長6~13厘米,寬3~5厘米,先端漸尖或鈍尖,基部楔形,緣有稀疏波狀圓齒,上下面有無數(shù)黑色腺體,突出為乳頭狀,其上各生一棕色多細(xì)胞長毛,側(cè)脈11對(duì),不明顯;葉柄長8~10毫米,密被棕色毛。花軸近頂生,長4~8厘米,末梢著生近傘形花序,花序密被棕色多細(xì)胞長毛;花4~5朵,總苞葉1~2片;花梗長8~12毫米,苞片披針形;萼狹仄,長5毫米,有毛;花冠紅色,裂片卵形或披針形,長6毫米,尖頭。漿果狀核果,球形;ㄆ5月。
【生境分布】生山地、山谷林下。分布福建、廣東、廣西、貴州、四川、云南。
【性味】 苦辛,涼。 ①《貴州民間藥物》:性涼,味辛澀微甘。 ②《廣西中草藥》:味苦辛,性涼。 ③《云南中草藥選》:苦微辛,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活血和瘀。治痢疾,肝炎,膽囊炎,風(fēng)濕,跌打勞傷,咳血,吐血,婦女痛經(jīng),血崩,小兒疳積,瘡癤癰腫疼痛。 ①《民間常用草藥匯編》:為鎮(zhèn)痙藥,能除風(fēng)寒濕氣,治頑痹和腳膝不仁。 ②《廣西藥植名錄》:消炎,消腫,清涼,解熱,活血,潤肺止咳,調(diào)經(jīng)。治痢疾,黃疸,吐血,婦女血崩,疳積,喉頭炎,癰瘡,跌打內(nèi)傷,風(fēng)濕。 ③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治肺病咯血,外傷吐血,月經(jīng)過多,痛經(jīng),小兒疳積。 ④《云南中草藥選》:治膽囊炎,肝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或泡酒。外用:研末調(diào)敷。
【注意】孕婦忌服。
【附方】 ①治風(fēng)寒濕、關(guān)節(jié)疼痛:紅毛走馬胎一兩,石鳳丹一兩,靈仙根一兩,枳椇子五錢,大風(fēng)藤五錢,猴骨一兩,紅活麻三錢,紅牛膝四錢,用酒泡服。每日晚間服半杯。(《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②治產(chǎn)后心悸、虛弱:紅膽、玉竹各五錢。燉肉吃。(《貴州民間藥物》) ③治虛勞咳嗽:紅膽、淫羊藿各五錢。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④治外傷出血,跌打勞傷:紅毛氈一兩,泡酒一斤,七日后服。每次10毫升,日服三次。(《云南中草藥選》)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