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紅香樹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拼音名】Hónɡ Xiānɡ Shù
【英文名】Bark of Common Anneslea
【別名】大樹杜仲、香葉樹。
【來源】 藥材基源:為山茶科植物茶梨的樹皮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nneslea fragrans Wal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曬干。
【原形態(tài)】紅楣 灌木或小喬木,高4-15cm。全體無毛。葉簇生于小枝頂端;葉柄粗壯,長2-3cm;葉片厚,革質(zhì),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4.5-15cm,寬3-6cm,先端短漸尖或漸尖,基部漸狹,邊緣全緣,中脈在上面平內(nèi)貼或稍隆起;ㄐ蛴蓴(shù)花至多花而成緊密螺旋狀排列,多近頂生;花通常白色;花梗長3-6cm,偶有2-2.5cm,粗壯,直立;萼片5,肥厚,紅色,卵圓形或圓形,長1-1.5cm,邊緣膜質(zhì);花瓣5,膜質(zhì),長約2cm,有短尖頭;雄蕊多數(shù),長1.2-1.5cm,花藥基著,條形,有長尖頭;子房半下位,2-3室,花柱3裂,與萼片同色。漿果,革質(zhì),直徑約2cm,為宿存萼所包。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性味】澀;微苦;涼
【歸經(jīng)】肝;胃;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行氣止痛;消食止瀉。主心胃氣痛;消化不良;瀉;肝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30g;葉研末,第次1-2g。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