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雞骨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嶺南采藥錄》。
【拼音名】Jī Gǔ Cǎo
【英文名】Abrus Herb, Herb of Chinese Prayer-Beads
【別名】黃頭草、黃仔強(qiáng)、大黃草、假牛甘子、紅母雞草、豬腰草、黃食草、小葉龍鱗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廣東相思子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brus Cantoniensis Hance[A.fruticulosus Wall.ex Wight et Arn.] 采收和儲藏:全年可采收,一般在11-12月或清明后連根挖起,除去莢果(種子有毒)去凈根部泥土,將莖藤扎成束,曬至八成干發(fā)汗再曬足干即成。
【原形態(tài)】廣東相思子 攀援灌木,長達(dá)1m;小枝及葉柄被粗毛。主根粗壯,長達(dá)60cm。莖細(xì),深紅紫色,幼嫩部分密被黃褐色毛。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7-12對,倒卵狀形或長圓形,長5-12mm,寬3-5mm,先端截形而有小芒尖,基部淺心形,上面疏生粗毛,下面被緊貼的粗毛,小脈兩面均突起;托葉成對著生?偁罨ㄐ蚨,腋生;花長約6mm;萼鐘狀;花冠突出,淡紅色;雄蕊9,合生成管狀,與旗瓣緊貼,上部分離;子房近于無柄,花柱短。莢果長圓形,扁平,被疏毛,有種子4-5顆。種子長圓形,扁平,褐黑色,種阜明顯,蠟黃色,中間有孔,邊緣為1長圓形的環(huán),臍褐色針刺狀,緊靠莢緣;ㄆ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或曠野灌木林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廣西等地。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潮濕、怕寒冷,耐旱,忌澇。以疏松、肥沃的壤土、砂質(zhì)壤土、輕粘土、pH5-6.5的環(huán)境為適宜。 栽培技術(shù) 在生產(chǎn)主要采用育苗移栽法繁殖,也可以用直播及分根繁殖。種子采用磨擦法和熱水浸種法處理,以提高發(fā)芽率。2-5月播種,點播或撒播。點播株行距2cm×3cm,播后蓋1cm厚的砂土或火灰,噴水保溫,并蓋稻草一層。1h㎡播種量為150kg。移栽:播后4-7d出苗,出齊后10d施1次人畜糞水(每1kg兌水20kg),或施用少量的復(fù)合化肥,30-45d當(dāng)苗高10-12cm時即可移植至大田。行株距為30cm×40cm或30cm×30cm,栽后及時淋水,每月除草、松土1-2次。雞骨草生長前期約4-5月,每月施肥1次,以尿素0.1kg或硫酸銨0.2kg,兌水50kg以促進(jìn)苗生長;生長中期約6-8月生長旺盛,以磷鉀兼施,每月1h㎡用氮、磷、鉀復(fù)合肥75-120kg兌水或尿素1.5kg,或硫酸銨3.0kg,兌水1500kg糞水進(jìn)行溝施。生長中后期即9月以后,配合有機(jī)肥,1h㎡施過磷酸鈣375-450kg,豬牛糞3750-4500kg,當(dāng)莖藤蔓高30cm時(4-6月),在株間插好支架以利蔓莖攀援。 病蟲害防治 ①根腐。鹤⒁庥昙九潘,撒施草木灰,噴施1:1:100波爾多液或1000倍多菌靈防治。②炭疽。河晏熳⒁馀潘l(fā)病時用1:3:300波爾多液噴灑,或用1500倍甲基托布津防治。③蚜蟲:可用化學(xué)藥劑防治。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為帶根全草,多纏繞成束。根圓柱形或圓錐形,有分枝,長短粗細(xì)不等,直徑3-15mm;表面灰棕色,有細(xì)縱紋;質(zhì)硬。根莖短,結(jié)節(jié)狀。莖叢生,長藤狀,長可達(dá)1m,直徑1.5-2.5mm;表面灰褐色,小枝棕紅色,疏被毛茸;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長圓形,長8-12mm,下表面被伏毛。氣微,味微苦。以根粗、莖、葉全者為佳。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木栓層細(xì)胞充滿黃棕色物質(zhì)。皮層狹窄。中柱鞘由石細(xì)胞和纖維組成,纖維周圍的細(xì)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維管束韌皮部呈帽狀;導(dǎo)管直徑15-75μm,木射線及木薄壁細(xì)胞含淀粉粒和少數(shù)方晶。髓細(xì)胞類圓形。葉表面觀:上表皮細(xì)胞垂周壁呈波狀彎曲;非腺毛單細(xì)胞;沿葉脈有晶纖維。下表皮氣孔平軸式,偶見不定式;非腺毛較多。粉末特征:灰綠色。①非腺毛單細(xì)胞,長160-800μm,直徑12-22μm,壁厚3-6μm,先端急尖,壁有疣狀突起。②晶纖維周圍含晶細(xì)胞壁不均勻增厚,內(nèi)含草酸鈣方晶。直徑5-11μm。③石細(xì)胞類圓形、類方形或長圓形,直徑16-40μm,有的壁稍增厚。④氣孔平軸式。⑤木栓細(xì)胞黃棕色。
【化學(xué)成份】 全草粗皂甙水解產(chǎn)物含多種三萜類皂甙元:相思子皂醇(abrisapogenol)A、C、B、D、E、F、G,大豆皂醇(soyasapogenol)A、B,葛根皂醇(kudzusapogenol)A,槐花二醇(sophoradiol)廣東相思子三醇(cantoniensistriol),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光果甘草內(nèi)酯(glabrolide)。還含相思子皂甙(abrisaponin)1,膽堿(choline)和相思子堿(abrine)。 根中含大黃酚(chrysophanol)和大黃素甲醚(physcion)。
【藥理作用】 1.對腸平滑肌的影響 對于正常離體家兔回腸,雞骨草根煎劑可顯著增強(qiáng)其收縮幅度,麻醉兔灌胃或肌注煎劑也能使在位腸管張力提高,蠕動略增強(qiáng)。在離體豚鼠回腸試驗中高濃度煎劑對乙酰膽堿所致的收縮有明顯抑制作用,但對組胺所致僅有輕度抑制,對氯化鋇所致者無影響。 2.增強(qiáng)小鼠游泳耐力 雞骨草根煎劑5g/kg灌服可顯著增強(qiáng)小鼠游泳耐力。 3.其他作用 雞骨草粗皂甙對四氯化碳(CCl4)所致肝損傷有顯著保護(hù)效果。 4.毒性 雞骨草煎劑腹腔注射526g/kg,或630g/kg,或灌服420g/kg,3d內(nèi)均不引起死亡。
【鑒別】(1)取本品粗粉10g,加70%乙醇100ml,置水浴中加熱回流30min,濾過,濾液置水浴上揮盡乙醇,殘渣加1%鹽酸溶液10ml使溶解,濾過。取濾液3份,每份1ml,供下列試驗:①加碘化鉍鉀試液1滴,產(chǎn)生橘紅色沉淀。②加碘化汞鉀試液1滴,產(chǎn)生灰黃色沉淀。③加硅鎢酸試液1滴,產(chǎn)生乳白色沉淀。(檢查生物堿)(2)取上述1%鹽酸不溶物,加1%氫氧化鈉溶液10ml,水浴中加熱回流30min,放冷,移至分液漏斗中,加乙醚20ml振搖提取,分取乙醚液,揮干,殘渣加冰醋酸1ml溶解,加醋酐19份與硫酸1份的混合液1ml,顯黃色,漸變?yōu)槲劬G色。(檢查甾類化合物)
【炮制】洗凈,切片,曬干。
【性味】甘、苦;涼;無毒
【歸經(jīng)】心;肺;肝;胃;腎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散瘀止痛。主黃疸型肝炎,胃痛,風(fēng)濕骨痛,跌打瘀痛,乳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注意】凡虛寒體弱者慎用。
【各家論述】 1.《南寧市藥物志》:消炎解毒,治傳染性肝炎,跌打駁骨。葉:搗絨敷乳瘡。2.《中國藥植圖鑒》:治風(fēng)濕骨痛,跌打瘀血內(nèi)傷;并作清涼解熱藥。 3.《嶺南草藥志》:清郁熱,舒肝,和脾,續(xù)折傷。 4.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舒肝止痛。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胃痛,小便刺痛,蛇咬傷。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