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藍靛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綱目》
【拼音名】Lán Diàn
【別名】藍淀(《本草拾遺》),青靛(《普濟方》),靛青(《鄧子禹家抄方》)。
【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草大青,豆科植物木藍,爵床科植物馬藍或蓼科植物蓼藍等葉所制成的染料。亦即制造青黛時之沉淀物。
【性味】 ①《本草拾遺》:寒。 ②《綱目》:辛苦,寒,無毒。
【歸經(jīng)】《得配本草》:入手少陰經(jīng)。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治時行熱毒,疔瘡癰腫,丹毒,疳蝕,天皰瘡。 ①《本草拾遺》:敷熱瘡,解諸毒,滓敷小兒禿瘡熱腫。 ②《綱目》:止血,殺蟲,治噎膈。 ③《東醫(yī)寶鑒》:敷熱惡腫,蛇虺螫毒,兼解諸毒及小兒丹熱,功同青黛。
【用法用量】外用:調(diào)敷。內(nèi)服:水調(diào)或入丸劑。
【附方】 ①治時氣熱毒,心神煩躁,狂亂欲走:藍靛半大匙,以新汲水一盞,調(diào)分勻,頓服之。(《圣惠方》) ②治小兒丹:藍淀敷,熱即易。(《子母秘錄》) ③治急疳蝕鼻口數(shù)日盡欲死:藍淀涂所蝕上令遍,日十度,夜四,瘥止。(《千金翼方》) ④治誤食水蛭:酒及土藍靛絞汁,空心服。(《普濟方》) ⑤治時行天泡瘡:靛青,和甘草末、豬膽汁調(diào)敷。(《鄧子禹家抄方》) ⑥治小兒腹內(nèi)疳蟲癖積:靛青一兩,白牽牛子末三錢,和入靛青內(nèi),丸粟米大,每服五分,白湯下。(《鄧子禹家抄方》)
【各家論述】 ①《綱目》:淀乃藍與石灰作成,其氣味與藍稍有不同,而其止血拔毒殺蟲之功,似勝于藍。 ②《本草匯言》:藍淀,解熱毒,散腫結(jié),殺蟲積之藥也。古方有謂能止血者,乃金瘡跌撲,傷損皮肉出血也,一敷即止,時人誤認止血,投入吐衄血證服食藥中,內(nèi)有石灰,雖涼而燥,何堪入口,誤食反致燥毒入咽,轉(zhuǎn)加騷動血藏,蒙害者多,審之慎之。 ③《本草述》:按藍之能解毒,據(jù)方書中以板藍根治中風,又大頭疫病之痛,又治蟲毒。乃藍汁亦概謂其能解毒,且猶不土此也。時珍曰,有人病嘔吐,服玉壺諸爽不效,用藍汁入口即定,蓋取其殺蟲降火耳。若然,如藍靛之由石灰合成者。時珍謂其拔毒殺蟲之功,更勝于藍矣。第盧氏切切致戒于石灰之為害,謂不如直用藍汁,是亦非過慎也。愚意當酌用之,如止于解內(nèi)熱之毒,則板藍根與藍汁俱得效,若外敷則靛亦可用,并其腳不去可也。至于內(nèi)服,用之散郁火,則靛花直當去其腳凈,不唯防其有害,且取其輕清之氣,不為濁氣所累也。 ④《本草正義》:籃淀,苦寒之性,解毒清熱亦同藍草,但加之石灰,則止血消腫殺蟲之力尤勝。陳藏器謂其解諸毒,敷熱瘡,禿瘡,熱腫;瀕湖謂能治噎膈,即石灰重墜,故能破堅積,消瘀血,且能殺蟲也(噎膈有濕熱生蟲一證)。凡外瘍熱毒,疔瘡癰腫及濕瘡奇癢者,用作敷藥皆佳。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