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龍利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嶺南采藥錄》
【拼音名】Lónɡ Lì Yè
【別名】龍舌葉、龍味葉(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龍脷葉(《廣州植物志》)。
【來(lái)源】為大戟科植物龍利葉的葉。5~6月開(kāi)始,摘取青綠色的老葉,哂干。通常每株每次可采葉4~5片,每隔15天左右采一次。
【原形態(tài)】常綠小灌木,高達(dá)40厘米。小枝蜿蜒狀,有不明顯的小柔毛。葉互生,具短柄;卵狀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zhǎng)5~8厘米,寬2.5~3.5厘米,先端鈍而有小凸尖,基部短尖或近渾圓,全緣,上面暗綠色,下面欖綠色,中脈基部初被微柔毛,后變禿凈;托葉小,三角形,老熟時(shí)草黃色;▎涡,暗紫色,叢生于葉腋內(nèi)或排成一極短的總狀花序;花柄稍較花萼為短或略長(zhǎng);雌花萼6裂。裂片寬2~3毫米,外面3枚近匙形,鈍頭,內(nèi)面3枚闊倒卵形,稍。蛔臃3室,花柱3,纖細(xì),廣2歧;雄花萼6裂,較小,與雌花同形,雄蕊3,花絲結(jié)合,藥橢圓狀。蒴果具垣柄,狀如豌豆,幾為增長(zhǎng)的宿萼所包藏。
【生境分布】廣東、廣西有栽培。產(chǎn)于廣東,廣西。
【性狀】干燥葉呈卵狀或倒卵狀披針形,似舌狀,先端鈍或渾圓而有小尖,基部短尖近圓形,全緣,枯黃色或黑綠色,葉背中脈突出,側(cè)脈羽狀,網(wǎng)脈子近邊緣處合攏。紙質(zhì),較厚。氣微,味淡。以片大、完整者佳。
【性味】 ①《陸川本草》:性平,味淡。 ②《南寧市藥物志》:甘,平。
【功能主治】 ①《陸川本草》:清肺,治肺熱咳嗽。 ②《南寧市藥物志》:止痰火咳嗽哮喘。治內(nèi)傷肺癆失音。喉痛。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2~5錢(qián)。
【附方】 ①治痰火咳嗽:龍利葉和豬肉煎湯服之。(《嶺南采藥錄》) ②治急性支氣管炎,上呼吸道炎,支氣管哮喘:龍舌葉二至四錢(qián)(鮮用三錢(qián)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