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齒莧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拼音名】Mǎ Chǐ Xiàn
【英文名】HERBA PORTULACAE
【別名】馬齒菜、馬莧菜、豬母菜、瓜仁菜、瓜子菜、長壽菜、馬蛇子菜
【來源】本品為馬齒莧科植物馬齒莧Portulaca oleracea L。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殘根及雜質(zhì),洗凈,略蒸或燙后曬干。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長可達35厘米。莖下部匍匐,四散分枝,上部略能直立或斜上,肥厚多汁,綠色或淡紫色,全體光滑無毛。單葉互生或近對生;葉片肉質(zhì)肥厚,長方形或匙形,或倒卵形,先端圓,稍凹下或平截,基部寬楔形,形似馬齒,故名馬齒莧。夏日開黃色小花。朔果圓錐形,自腰部橫裂為帽蓋狀,內(nèi)有多數(shù)黑色扁圓形細(xì)小種子。
【性狀】本品多皺縮卷曲,常結(jié)成團。莖圓柱形,長可達30cm,直徑0。1~0。2cm,表面黃褐色,有明顯縱溝紋。葉對生或互生,易破碎,完整葉片倒卵形,長1~2。5cm,寬0。5~1。5cm;綠褐色,先端鈍平或微缺,全緣。花小,3~5朵生于枝端,花瓣5,黃色。蒴果圓錐形,長約5mm,內(nèi)含多數(shù)細(xì)小種子。氣微,味微酸。
【鑒別】取本品粉末2g,加鹽酸乙醇溶液(1→20)15ml,加熱回流10分鐘,趁熱濾過。取濾液2ml,加3%碳酸鈉溶液1ml,置水浴中加熱3分鐘后,在冰水中冷卻,加活性炭少量,攪拌,濾過,濾液加新制的重氮對硝基苯胺試液2滴,顯紅色。
【性味】酸,寒。
【歸經(jīng)】歸肝、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于熱毒血痢,癰腫疔瘡,濕疹,丹毒,蛇蟲咬傷,便血,痔血,崩漏下血。
【用法用量】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患處。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潮。
【備注】(1)馬齒莧為治菌痢的要藥,可單用本品煎服,也可配合辣蓼等藥同用,以用新鮮者效果較佳。本品在近年來應(yīng)用范圍有所發(fā)展,如用治百日咳、肺結(jié)核及化膿性疾患等。由于本品原可做蔬菜食用,即使大量應(yīng)用也很安全,故是一味值得重視的藥品。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