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木豆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中藥鑒定參考資料》
【拼音名】Mù Dòu
【別名】豆蓉(《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觀音豆(《泉州本草》),樹豆(《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為豆科植物木豆的種子。7~8月采收。
【原形態(tài)】矮灌木,高1~3米,多分枝。小枝柔弱,有縱溝紋,被灰色柔毛。托葉;小葉3枚,卵狀披針形,長5~10厘米,寬2~3厘米,先端銳尖,全緣,兩面均有毛,下面并有不明顯腺點?偁罨ㄐ,腋生;萼鐘形,萼齒5,披針形;花冠黃紅色,長約1.8厘米,旗瓣背面有紫褐色縱線紋;雄蕊(9十1)2組;花柱細長線形,基部有短柔毛,柱頭單、一。莢果長5~8厘米,闊至1厘米,先端漸尖,密被黃色短柔毛;種子3~5粒,近圓形,種皮暗紅色,有時有褐色斑點;ㄆ4月(廣州)。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砂地、曠地、叢林中或林邊。分布四川,廣東,廣西、臺灣等地。
【性味】《泉州本草》:甘微酸,性溫,無毒。
【功能主治】《泉州本草》:清熱解毒,補中益氣,利水消食,排癰腫,止血止痢。治心虛,水腫,血淋,痔血,癰疽腫毒,痢疾,腳氣。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改研末。外用:研末調(diào)敷。
【附方】 ①治肝腎水腫:木豆、苡仁各五鉸。合煎湯服,每日二次。忌食鹽。 ②治血淋:木豆、車前子各三錢,合煎湯服。 ③治痔瘡下血:木豆浸酒一宿,取出,焙干研末,泡酒服,每次三錢。 ④治癰疽初起:木豆,研末泡酒服,每次三錢;并以末合香蕉肉搗敷患處。(選方出《泉州本草》)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