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杧果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嶺南采藥錄》
【拼音名】Mánɡ Guǒ
【別名】庵羅果(《開寶本草》),香蓋(《大明一統(tǒng)志》),蜜望、望果(《廣東新語》),莽果(《肇慶府志》),沙果梨(《植物名實圖考》),檬果(《植物學(xué)大辭典》),芒果(《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
【來源】為漆樹科植物杧果的果實。夏季采收。
【原形態(tài)】常綠大喬木,光滑無毛,高10~27米。枝擴(kuò)展,樹冠密。樹皮厚,呈灰褐色,有多數(shù)小裂孔,成鱗片狀脫落。單葉革質(zhì),簇生枝頂,葉片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10~20厘米,寬窄不定,有光澤,先端尖或漸尖,邊緣常呈波浪形,無鋸齒,葉基楔形;葉柄長4~6厘米,基部膨大;s性,圓錐花序常與葉等長或過之,枝柔毛;花無柄或具短柄,芳香,長3~4毫米,萼片卵形或長橢圓形,5裂,被柔毛;花瓣5,淡黃色,長約為花萼的2倍;花盤肉質(zhì),5裂;雄蕊5,4枚退化,漢1枚發(fā)育,花藥紫紅色;雌蕊1,位于花盤中央,花柱線形,柱頭不顯。核果橢圓形或腎臟形,微扁,長8~15厘米,熟時黃色;果核大,扁平,有纖維;ㄆ诖杭尽96月。
【生境分布】熱帶或亞熱帶果樹,栽培于庭園或作行道樹。分布廣東、廣西、云南、福建、臺灣等地。
【化學(xué)成份】 果實含杧果酮酸、異杧果醇酸、阿波酮酸、阿波醇酸等三萜酸;多酚類化合物如沒食子酸、間雙沒食子酸、沒食子鞣質(zhì)、槲皮素、異槲皮甙、杧果甙、并沒食子酸等;并含多種類胡蘿卜素0.505~0.527%、2.061~7.765%(帶皮),其中β-胡蘿卜素約占60%,其他尚有胡蝶梅黃素等10多種。 帶皮果實含水78.1~82.1%,總糖11.4~12.4%,還元糖2.97~5.32%,蛋白質(zhì)0.4~0.9%,粗纖維0.90~1.24%,灰分0.63~1.13%,維生素C56.4~98.6毫克%。尚有報道果汁中含蔗糖、葡萄糖、果糖等。未成熟的果實中含葡聚糖、阿聚糖、聚半乳糖醛酸。果實尚含硫胺素57~63毫克%,核黃素37~73毫克%,葉酸7.26微克%。 杧果干含水14.74%、酒石酸6.10%、檸檬酸4.23%、草酸1.08%、葡萄糖3.00%、灰分5.44%。 杧果花含沒食子鞣質(zhì)、槲皮素、異槲皮甙、沒食子酸、雙沒食子酸。
【藥理作用】未成熟的果實及樹皮、莖能抑制化膿球菌、大腸桿菌:但也有報告在實驗室中無抗瘧或抗菌作用者。有報道食過量杧果可引起腎炎者。其樹膠-樹脂在醫(yī)療上之用途如阿拉伯樹膠。
【性味】 甘酸,涼。 ①《食性本草》:微寒,無毒。 ②《開寶本草》:味甘,溫。 ③《綱目拾遺》:甘,酸。
【功能主治】 益胃,止嘔,解渴,利尿。 ①《食性本草》:主婦人經(jīng)脈不通,丈夫營衛(wèi)中血脈不行。葉可以作湯療渴疾。 ②《開寶本草》:食之止渴。 ③《綱目拾遺》:益胃氣,止嘔暈。 ④《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利尿。
【用法用量】內(nèi)服:生食。
【注意】《開寶本草》:動風(fēng)氣,天行病后及飽食后俱不可食之,又不可同大蒜辛物食,令人患黃病。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