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牡荊莖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名醫(yī)別錄》。
【拼音名】Mǔ Jīnɡ Jīnɡ
【英文名】Stem of Hempleaf Negundo Chastetree
【別名】牡荊條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牡荊的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tex negundo L. Var. cannabifolia (Sieb. Et Zucc.) Hand.- Mazz.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
【原形態(tài)】牡荊,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植株高1-5m。多分枝,具香味。小枝四棱形,綠色,被粗毛,老枝褐色,圓形。掌狀復(fù)葉,對生;小葉5,稀為3,中間1枚最大;葉片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基部楔形,邊緣具粗鋸齒,先端漸尖,表面綠色,背面淡綠色,通常被柔毛。圓錐花序頂生,長10-20cm;花萼鐘狀,先端5齒裂;花冠淡紫色,先端5裂,二唇形。果實(shí)球形,黑色;ā⒐7-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山向陽的山坡路邊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及河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
【性味】味辛;微苦;性平
【歸經(jīng)】肺;肝;脾;胃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fēng)解表;消腫止痛。主感冒;喉痹;牙痛;腳氣;瘡腫;燒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含漱。
【各家論述】 1.《名醫(yī)別錄》:療灼爛。 2.《本草拾遺》:治灼瘡及(及一作發(fā))熱焱瘡有效。 3.《安徽藥材》:治喉痹腫痛。 4.《江蘇植藥志》:內(nèi)服治感冒;外用煎水洗皮膚病,消瘡腫及風(fēng)濕等。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