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藺根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Mǎ Lìn Gēn
【英文名】Root of Chinese Small Iris
【來(lái)源】藥材基源:鳶尾科植物馬藺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Iris lactea Pall.var.chinensis(Flsch.)Koidz.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挖,除去根莖,洗凈,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馬藺 多年生草本,高40-60cm。根莖木質(zhì)化,粗壯,斜升,近地面有大量呈纖維狀的老葉葉鞘。須根粗長(zhǎng),黃白色。葉簇生,堅(jiān)韌,近于直立;葉片條形,長(zhǎng)40-50cm,寬4-6mm,先端漸尖,全緣,基部套褶;無(wú)中脈,具多數(shù)平行脈;ㄇo先端具苞片2-3片,內(nèi)有2-4花;花梗長(zhǎng)3-6cm;花淺藍(lán)色、藍(lán)色、藍(lán)紫色,花直徑5-6cm,花被裂片6,2輪排列,花被上有較深色的條紋;雄蕊3,花藥黃色;子房長(zhǎng)3-4.5cm,直徑1-1.4cm,花柱分枝扁平,拱曲,先端2裂。葫果長(zhǎng)圓柱狀,長(zhǎng)4-6.3cm,直徑1-1.3cm,有明顯的6條縱棱,先端具喙。種子為不規(guī)則的多面體,黑褐色;ㄆ5-7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荒地、山坡草地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西藏等地。
【性味】平;甘
【歸經(jīng)】脾;大腸;肝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利尿。主喉痹;癰疽;傳染性肝炎;風(fēng)濕痹痛;淋濁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3-9g;或絞汁。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各家論述】《綱目》:主癰疽惡瘡。
【臨床應(yīng)用】治療慢性氣管炎。取馬藺根5錢,水煎2次內(nèi)服;或碾粉,水泛為丸,日服2錢;均連服10日。亦可制成10%、20%、50%馬藺根注射液,每日肌注1次,每次1-2ml,連續(xù)10-20日。上述3種制劑,臨床共觀察90例,平均總有效率84.8%,其中顯效率為34.6%。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