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牦牛角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綱目》
【拼音名】Máo Niú Jiǎo
【來源】為?苿(dòng)物牦牛的角。
【原形態(tài)】 牦牛(《山海經(jīng)》),又名:旄牛(《山海經(jīng)》),犣牛(《爾推》),毛犀(《廣志》),貓牛(《漢書》顏師古注),竹牛(《昨夢(mèng)錄》),毛牛(《水東日記》)。 體形大而粗壯,成年雄獸長達(dá)3.6米,肩高可至1.6米,體重500公斤以上。肩部有凸起的隆肉。耳小。四肢短而粗。雄性角大,角基略扁,二角距離很大,角先直升,再向外,復(fù)向上彎曲,角尖又有向后彎的趨勢(shì)。被毛暗褐色,頭和背部的毛短而光滑,體側(cè)、頸、腹、胸、尾部均具長毛。吻部、鼻部稍呈白色。年老時(shí),頭部的毛色較灰,背部帶棕紅色。尾下垂至踵部。家養(yǎng)的牦牛體形較小,毛色或有變化。繁殖期在秋季,懷孕期8~9月。
【生境分布】野生者棲息于高山峻嶺。能耐寒冷而畏熱。常數(shù)十成群。分布青、藏高原。
【性味】《綱目》:酸咸,涼,無毒。
【功能主治】《綱目》:治驚癇,熱毒,諸血病。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