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毛葉天胡荽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拼音名】Máo Yè Tiān Hú Suī
【別名】鉆地風、水雷公根、冰大海、透骨草、大樣雷公根、山燈盞、魚藤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腎葉天胡荽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ydrocotyle wilfordi Maxim.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15-45cm。莖直立或匍匐,有分枝,節(jié)上生根。單葉互生;葉柄長3-20cm;托葉膜質,圓形;葉片膜質至草質,圓腎形,長1.5-3.5cm,寬2-7cm,邊緣5-7裂,基部深心形或在彎缺處稍張形,兩面光滑或在背面脈上被極疏的短刺毛。單傘形花序生于枝頂或腋生,有多數,花密集成頭狀;小決苞片膜質,有紫色斑點;花瓣卵形,白色至淡黃色。雙懸果近圓形,長.2-1.8cm,寬1.5-2.1mm,基部心形,兩側扁壓,中棱明顯隆起,成熟時紫褐色或黃褐色,有紫色玟點;ā⒐5-9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50-1400的陰濕山谷、田野和溝邊、溺愛旁等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本品多纏繞成團,莖纖細長而彎曲,無毛。單葉互生,葉多皺縮,完整葉呈圓腎形,直徑1.5-6cm,有5-7裂片,基部深心形,稍張開或相接近,兩面無毛或少有毛,葉柄長2.5-19.5cm,有短硬毛。氣微,味淡苦。
【性味】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主紅白痢疾;黃疸;小便淋痛;瘡腫;鼻炎;耳痛;口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絞汁涂。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