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牛耳大黃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重慶草藥》
【拼音名】Niú ěr Dài Huánɡ Yè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皺葉酸模的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Rumex crispus L. 采收和儲(chǔ)藏:4~5月采葉,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根肥厚,黃色,有酸味。莖直立,通常不分枝,具淺槽。葉互生;托葉鞘膜質(zhì),管狀,常破裂;葉片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12-18cm,寬2-4.5cm,先端短漸尖,基部漸狹,邊緣有波狀皺褶,兩面無毛;ǘ鄶(shù)聚生于葉腋,或形成短的總狀花序,合成一狹長的圓錐花序;花被片6,2輪,宿存;雄蕊6;柱頭3,畫筆狀。瘦果三棱形,有銳棱,長2mm,褐色有光澤;ü6-8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溝邊濕地,河岸及水甸子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青海、福建、臺(tái)灣、廣西、貴州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枯綠色,皺縮。展平后基生葉具長葉柄,葉片薄紙質(zhì),披針形至長圓形,長16-22cm,寬1.5-4cm,基部多為楔形;莖生葉較小,葉柄較短,葉片多長披針形;先端急尖,基部圓形、截形或楔形,邊線波狀皺褶,兩面無毛;托葉鞘筒狀,膜質(zhì)。氣微,味苦、澀。
【化學(xué)成份】牛耳大黃葉含維生素(vitamin)A[1]。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咳。主熱結(jié)便秘;咳嗽;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或作菜食。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