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蒲桃殼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 《本草綱目拾遺》;1.《羅浮志》:蒲桃樹,高二、三文。其葉如桂。四時有花,叢須無瓣,如剪出絲毯,長寸許,色兼黃綠。結實如蘋果,殼厚半指,絕香甜。核與殼不相連屬,搖之作響。羅浮澗中多有之。
【拼音名】Pú Táo Ké
【英文名】Peel of Roseapple
【來源】 藥材基源:為挑金娘科植物蒲挑的干燥果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yzygium jambos(L.) Alston[Eugenia jambos L.] 采收和儲藏:夏季果實分批成熟,采收成熟果實,除去種子,把果皮曬干或烘干。
【原形態(tài)】喬木,高10m。主干極短,多分枝。葉對生;葉柄長6-8mm;葉大片革質,披針形或長圓形,長12-25cm,寬3-4.5cm,先端長漸尖,基部闊楔形,葉面多透明細小腺點;羽狀脈,側脈12-16對。聚傘花序頂生;花梗長1-2cm,花白色,直徑3-4cm;萼管倒圓錐形,長8-10mm,萼齒4,半圓形,長6mm,寬8-9mm;花瓣4,分離,闊卵形,長約14mm;雄蕊多數(shù),長2-2.8cm,花藥長1.5mm,丁字著生,縱裂;子房下位,花柱與雄蕊等長。果實球形,果皮肉質,直徑3-5cm,成熟時黃色,有油腺點,種子1-2顆,多胚。花期3-4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河邊及河谷濕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潮濕的氣候。在陽光充足和高溫多雨的季節(jié)生長良好,以土層深厚,濕潤而肥沃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好。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夏季采下成熟的果實,除去果皮,將種子稍晾干后,立即播種。開行點播,行距30cm,種子粒距5-7cm,覆3-4cm,澆水保濕。當苗高50-60cm時,按行株距400cm×400cm開穴,每穴栽1株,栽后壓緊,澆足定根水。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為不規(guī)則卷縮塊狀,長2-3.5cm,寬1-2cm;表面棕紅色或棕褐色,有細微皺紋;內表面淺黃棕色。果皮約厚1mm,中心有干枯花柱,長0.5-1cm;干時質脆,潮時質韌。氣微,味甘、微澀。 以肉厚、色黃、干燥者為佳。
【化學成份】 1.樹皮含鞣質、生物堿。 2.根皮含蒲桃堿(Jambo-sine)及油樹脂、生物堿等。
【藥理作用】樹皮及根的煎劑有收斂作用,可用于痢疾。
【性味】味甘;微酸;性溫
【歸經】歸脾;肺經
【功能主治】暖胃健脾;溫肺止咳;破血消腫。主胃寒呃逆;脾虛泄瀉;久;肺虛寒嗽;疽瘤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或浸酒。
【各家論述】1.《綱目拾遺》:止呃。]2.《本草再新》:暖胃健脾。治肺虛寒嗽,破血積疽瘤。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