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角風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貴州民間藥物》
【拼音名】Sān Jiǎo Fēnɡ
【別名】爬山虎(《廣州植物志》),異葉地錦、小葉紅藤(《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吊巖風、三皮風(《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為葡萄科植物大葉爬山虎的根或莖。全年可采。
【原形態(tài)】禿凈藤本,借短而分枝的吸盤狀卷須攀附于石上或樹木上。葉形多種,在幼枝上的為單葉,心狀卵形或心狀圓形,寬2~4厘米,有鋸齒;在老枝或花枝上的具長柄,為指狀3小葉,小葉具極短的柄,近革質(zhì),側(cè)生的基部極偏斜,卵形至闊披針狀卵形,長5~10厘米,先端漸尖,邊緣有尖銳或不規(guī)則的鋸齒,兩面均禿凈。聚傘花序頂生或與葉對生,具柄,為傘房花序式排列,短于葉,多次2~3歧分枝;花長約3毫米,5數(shù),有時4數(shù);子房卵形,上部收縮而成一短的花柱。漿果熟時黑色,直徑約6毫米,被白粉;ㄆ谙募。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我國南部均有分布。
【性味】 苦,溫。 ①《貴州民間藥物》:苦澀,無毒。 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甘微澀,溫。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通絡,止血,解毒。治風濕痹痛,偏頭痛,風濕瘡毒,骨折。 ①《貴州民間藥物》:祛風,解毒,接骨。 ②《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癤毒,創(chuàng)傷。 ③《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祛風濕,通經(jīng)絡,止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煎水洗或磨汁涂。
【附方】 ①治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異葉地錦藤莖或根一兩,石吊蘭一兩。燉豬腳爪連服三至四次。 ②治偏頭痛:異葉地錦根一兩,防風三錢,川芎二錢。水煎服,連服三至四劑。 ③治便血:異葉地錦藤莖、黃酒各一斤,加適量水煎,一天服四次,分兩天服完。 ④治帶狀皰疹,異葉地錦根磨汁外涂。(①方以下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⑤接骨:三角風根、倒觸傘根(即白泡刺根)、白蠟樹根皮各一把。拌苦酒糟,搗絨,炒熱外包,酌情換藥。(《貴州民間藥物》) ⑥治風濕瘡毒:三角風根五錢,野花椒四錢,石菖蒲四錢,老陳艾三錢,楓香果四錢,金銀花藤四錢。熬濃汁,洗全身。(《貴州民間藥物》) ⑦治癤毒、創(chuàng)傷:三角風根皮加苦參、野桑根等搗爛,拌和酒糟或黃酒,做成餅狀,烘熱敷患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