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粟芽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綱目》
【拼音名】Sù Yá
【別名】蘗米(《別錄》),粟蘗(《本草衍義》)。
【來源】為粟的發(fā)芽穎果。將粟谷入水中浸透,撈出置筐內(nèi),上蓋稻草,每日灑水4~5次,保持濕潤,至芽長2~3毫米許,取出曬干。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粟米條。
【生境分布】主產(chǎn)華北各地。
【性狀】干燥粟芽呈小球形,徑約1毫米。表面淡黃色,有外稃與內(nèi)稃包圍,多數(shù)均已裂開,露出長約1~3毫米的初生根(芽),或無初生根。剝?nèi)ぜ礊楣麑?shí),表面淡黃色,光滑,基部有黃褐色的胚,長約1毫米,胚乳近白色。質(zhì)堅(jiān),斷面粉質(zhì),氣無,味微甜。以黃色、有芽、顆粒勻整者為佳。
【炮制】炒粟芽:取粟芽置鍋內(nèi)以文火炒至黃色為度。取出放涼。亦有炒至焦黃色者。
【性味】 ①《別錄》:味苦,無毒。 ②《品匯精要》:味苦甘,性微溫,無毒。
【歸經(jīng)】《本草匯言》:入脾、胃二經(jīng)。
【功能主治】 健脾,消食,治食積脹滿,不思飲食。 ①《別錄》:寒中,下氣,除熱。 ②《日華子本草》:除煩,消宿食,開胃。 ③《綱目》:消導(dǎo)米面諸果實(shí)積。 ④《山西中藥志》:健脾,消食。治食滯脹滿,食欲不佳。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