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胎生鐵角蕨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拼音名】Tāi Shēnɡ Tiě Jiǎo Jué
【英文名】Plane-stem Spleenwort
【別名】鳳尾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鐵角蕨科植物印度鐵角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splenium yoshinagae Makino var.indicum(Sledge)Ching et S.K.Wu[A.planicaule Wall.ex Mett.;A.indicum Sledge;A.yoshinagae Iwatsuki]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植株高20-40cm。根莖短粗,直立或斜升,密被紅棕色、篩孔細(xì)密的鉆狀披針形鱗片,全緣。葉簇生;葉柄長6-20cm,禾稈色,基部被鱗片,向上漸疏,并有縱溝;葉片近革質(zhì),無毛,披針形或闊披針形,長12-30cm,寬4-7cm,頂部漸尖并為羽裂,基部不縮狹,幼時(shí)下面有少數(shù)狹披針形鱗片,后則脫落,一回羽狀;羽片17-25對,互生,略斜向上,菱狀披針形,中部的較大,長3-4cm,寬1-1.5cm,先端漸尖,基部不對稱,上側(cè)呈耳狀,邊緣淺裂至深裂;裂片長圓形至舌形,先端有3-6個鈍齒;葉脈羽狀,上面隆起,側(cè)脈二叉;葉軸往往疏生纖維狀鱗片,上部羽片腋間常有1個鱗片的芽胞,行無性繁殖。孢子囊群線形,背生于小脈上側(cè)分叉的中部,靠近中脈;囊群蓋線形,膜質(zhì),全緣。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附生于海拔800-1100m的密林中樹干或濕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qū)(江蘇除外),東到臺灣,北至甘肅等地。
【性味】淡;微澀;涼
【歸經(jīng)】肝;腎經(jīng)
【功能主治】舒筋通絡(luò);活血止痛。主腰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適量,浸酒。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淡、微澀,性涼。有舒筋活血的功能。用于腰痛。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