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陰地蕨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本草圖經(jīng)》:陰地蕨生鄧州順陽縣內(nèi)鄉(xiāng)山谷。葉似青蒿,莖青紫色,花作小穗,微黃,根似細(xì)辛。七月采根苗用。
【拼音名】Yīn Dì Jué
【英文名】Ternate Grape Fern Herb, Herb of Ternate Grape Fern
【別名】一朵云、花蕨、獨立金雞、獨腳蒿、冬草、郎萁細(xì)辛、背蛇生、破天云、散血葉、小春花、蛇不見、吊竹良枝、良枝草、獨腳金雞、丹桂移星草、黃連七、雞爪蓮
【來源】 藥材基源:為陰地蕨科植物陰地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epteridium ternatum(Thunb.)Lyon[Osmunda ternata Thunb.;Botrychium ternatum(Thunb.)Sw.] 采收和儲藏:冬季至次春采收,連根挖取,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20cm以上。根莖粗壯,肉質(zhì),有多數(shù)纖維狀肉質(zhì)根。營養(yǎng)葉的柄長3-8cm,葉片三角形,長8-10cm,寬10-12cm,3回羽狀分裂,最下羽片最大,有長柄,呈長三角形,其上各羽片漸次無柄,呈披針形,裂片長卵形至卵形,寬0.3-0.5cm,有細(xì)鋸齒,葉面無毛,質(zhì)厚。孢子葉有長梗,長12-22cm;孢子囊穗集成圓錐狀,長5-10cm,3-4回羽狀分枝;孢子囊無柄,黃色,沿小穗內(nèi)側(cè)成兩行排列,不陷入,橫裂。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2200m的丘陵灌叢陰地或山坡草叢。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 1.性狀鑒別 根莖長0.5-1cm,直徑2-3.5mm,表面灰褐色,下部簇生數(shù)條須根。根長約5cm,直徑2-3mm,常彎曲,表面黃褐色,具橫向皺紋;質(zhì)脆易斷,斷面白色,粉性??cè)~柄長2-4cm,表面棕黃色,基部有干縮褐色的鞘;營養(yǎng)葉柄長3-8cm,直徑1-2mm,三角狀而扭曲,具縱條紋,淡紅棕色;葉片卷縮,黃綠色或灰綠色,展開后呈闊三角形,三回羽裂,側(cè)生羽片3-4對;葉脈不明顯。孢子葉柄長12-25cm,黃綠色或淡紅棕色;孢子囊穗棕黃色。氣微,味微甘而微苦。 以根多、葉綠者為佳。 2.顯微鑒別 根(直徑3mm)橫切面:表皮細(xì)胞外壁木栓化,無根毛。皮層寬闊,細(xì)胞內(nèi)充滿淀粉粒。內(nèi)皮層凱氏點明顯。成熟根的木質(zhì)部多為四元型,少數(shù)三元型;木質(zhì)部中央常鑲嵌4-8個薄壁細(xì)胞,管胞多角形。 根莖(直徑3.5mm)橫切面:最外層1-3列細(xì)胞木栓化;皮層寬闊。內(nèi)皮層凱氏點明顯;中柱為外韌管狀中柱,有時可見1個葉隙,有時可見束中形成層。木質(zhì)部管胞多角形;木射線明顯,由單列細(xì)胞組成;窘M織的薄壁細(xì)胞大多充滿淀粉粒。 葉柄(直徑2mm)橫切面:表皮細(xì)胞排列較整齊,外壁角質(zhì)層明顯。中柱呈U字形;在中柱凹陷處,?梢1-4個空腔。 孢子囊穗粉末:孢子極面觀為鈍三角形,近極面外凸,三邊微凹;極軸長12-21μm,赤道軸長29-44μm;具明顯的3裂縫,裂縫細(xì)長,幾達(dá)孢子赤道線;周壁具粗而明顯的疣狀紋飾。
【化學(xué)成份】含陰地蕨素(ternatin),槲皮素3-O-α-L-鼠李糖-7-O-β-D-葡萄糖甙。葉的浸出成分水解后得木犀草素(luteolin)等。
【藥理作用】100%鮮草煎劑用平板紙片法,對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
【鑒別】(1)取本品粉末1g,加水10ml,浸漬過夜,水浴加熱10min,濾過。濾液供以下試驗:①取濾液2ml置試管中,加α-萘酚試液5滴,振搖后,沿管壁緩慢加濃硫酸1ml,在兩液交界面呈紫色環(huán)。(檢查糖類)②取濾液2ml置試管中,加鎂粉少許,滴加濃鹽酸數(shù)滴,即產(chǎn)生氣泡,溶液變成櫻紅色。(檢查黃酮類)③取濾液1滴于濾紙上,滴加1%醋酸鎂的甲醇溶液1滴,烘干,置紫外光燈(254nm)下觀察,呈明顯的亮綠色熒光斑點。(檢查黃酮類)(2)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浸漬過夜,濾過。濾液濃縮至1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以木犀草素為對照品。分別點樣于同一聚酰胺薄板上,自然干燥。用苯-丁酮-甲醇(3:1:1)展開,取出加熱干燥后置紫外光燈(254nm)下觀察。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性味】甘;苦;涼;微寒
【歸經(jīng)】肺;肝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平肝熄風(fēng);止咳;止血;明目去翳。主小兒高熱驚搐;肺熱咳嗽;咳血;百日咳;癲狂;癇疾;瘡瘍腫毒;瘰疬;毒蛇咬傷;目赤火眼;目生翳障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2g,鮮品15-30g。外用:適量,搗爛敷。
【注意】虛寒、體弱及腹瀉者禁服。
【各家論述】 1.《本草圖經(jīng)》:療腫毒,風(fēng)熱。 2.《天寶本草》:利膀胱,治頭暈?zāi)X痛。 3.《貴州民間方藥集》:鎮(zhèn)咳,亦可解熱祛風(fēng),治傷風(fēng)感冒及吐血。 4.《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清肝火,明目,消散翳膜。 5.《四川中藥志》:治腎虧及肺病吐血,散目中云翳,療月瘕;外包瘡毒。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