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羊肉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出自《本草經(jīng)集注》
【拼音名】Yánɡ Ròu
【英文名】hotpot, mutton
【來源】 藥材基源:為?苿游锷窖蚧蚓d羊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apra hircus Linnaeus2.Ovis aries Linnaeus
【原形態(tài)】 1.山羊,體長1-1.2cm,體重10-35kg。頭長,頸短,耳大,吻狹長。雌雄額部均有角1對,雄性者角大;角基部略呈三角形,尖端略向后彎,角質(zhì)中空,表面有環(huán)紋或前面呈瘤狀。雄者頜下有總狀長須。四肢細,尾短,不甚不垂。全體被粗直短毛,毛色有白、黑、灰和黑白相雜等多種。 2.綿羊,綿羊為人們較早馴養(yǎng)的家畜。基體重隨品種而不同,最小不過20kg,最大可達150-200kg。外形特征亦有多樣。有的雌、雄均有角;有的二者皆無角;有的僅雄性有角。角形與羊尾也因種而有差異其被毛接近原始品種者,具有兩層:外層為粗毛可蔽雨水,內(nèi)層為纖細的絨毛,藉以保溫。但改良品種僅存內(nèi)層的絨毛。前后肢兩趾間具有一腺體,開口于前部。具有淚腺。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為飼養(yǎng)家畜之一,口種頗多。 2.為飼養(yǎng)家畜之一,品種多達300余種。群居動物,以草類粉良。怕熱不怕冷。 資源分布:1.分布于全國各地。 2.分布幾遍全國,以北部和西北地區(qū)為多。
【化學成份】山羊或綿羊的肉,因羊的種類、年齡、營養(yǎng)狀況、體軀部位等而有差異。以瘦肉為例,含水分68%,蛋白質(zhì)17.3%,脂肪13.6%,碳水化合物0.5%,灰分1%,鈣15mg%,磷168mg%,鐵3mg%。尚含硫胺素(thiamin)0.07mg%、核黃素(riboflavine)0.13mg%、煙酸(nicotinic acid)4.9mg%,膽甾醇(cholesterol)70mg%。另含胰蛋白酶原(trypsinogen)等。
【性味】味甘;性熱
【歸經(jīng)】脾;胃;腎經(jīng)
【功能主治】溫中健脾;補腎壯陽;益氣養(yǎng)血。主脾胃虛寒;食少反胃;瀉;腎陽不足;氣血虧虛;虛勞贏瘦;腰膝酸軟;陽痿;寒疝;產(chǎn)后虛贏少氣;缺乳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煮食或煎湯,125-250g;或入丸劑。
【注意】外感時邪或有宿熱者禁服。孕婦不宜多食。
【各家論述】 1.《別錄》:主緩中,字乳余疾,及頭腦大風汗出,虛勞寒冷,補中益氣,安心止驚。 2.《千金·食治》:主暖中止痛,利產(chǎn)婦。頭肉:主風眩瘦疾,小兒驚癎,丈夫五勞七傷。 3.《日華子本草》:開胃肥健。頭肉:治骨蒸,腦熱,頭眩,明目。 4.《日用本草》:治腰膝羸弱,壯筋骨,厚腸胃。 5.李杲:羊肉,甘熱,能補血之虛,有形之物也,能補有形肌肉之氣。凡味與羊肉同者,皆可以補之。故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人參補氣,羊肉補形也。
【摘錄】《中華本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