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罌粟殼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本草發(fā)揮》
【拼音名】Yīnɡ Sù Ké
【別名】御米殼(《醫(yī)學(xué)啟源》),粟殼(《易簡方》),煙斗斗、鴉片煙果果(《中藥志》)。
【來源】為罌粟科植物罌粟的干燥果殼。4~6月采摘果實,破開,除去種子,曬干。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罌粟條。
【性狀】干燥的果殼呈橢圓形或瓶狀卵形,有時破碎成片狀。外表黃白色或淺棕色,有縱向或橫向的割痕,頂端有11~12條突起的殘留柱頭,放射狀排列,呈圓盤狀;坑卸瘫9源,木質(zhì)。破開后,內(nèi)表面呈踐黃色,微有光澤,并有十幾條假隔膜,上有棕黑色小點,為種子脫落的殘痕。質(zhì)輕而脆。氣清香,味微苦。以個大、色黃白、質(zhì)堅、皮厚者為佳。
【化學(xué)成份】殼含嗎啡、可待因、蒂巴因,那可汀、罌粟堿及罌粟殼堿等生物堿。另含景天庚糖、D-甘露庚酮糖、內(nèi)消旋肌醇及赤蘚醇等。由愈合組織中得到:血根堿、二氫血根堿、氧化血根堿、去甲血根堿、木蘭花堿、膽堿、隱品堿、原阿片堿。
【藥理作用】參見鴉片條。
【炮制】 酶罌粟殼:揀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后去柄,飛刀絲,曬干。蜜罌粟殼:取罌粟殼絲,加煉熟的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罌粟殼絲100斤,用煉熟蜂蜜25斤)
【性味】 酸,平。 ①《醫(yī)學(xué)啟源》:味酸澀。 ②《綱目》:酸澀,微寒,無毒。 ③《本草從新》:酸澀,平。
【歸經(jīng)】 入肺、腎、大腸經(jīng)。 ①《得配本草》:入足厥陰經(jīng)。 ②《本草求真》:入肺、大腸,兼入腎。
【功能主治】 斂肺止咳,澀腸,定痛。治久咳,久瀉,久痢,脫肛,便血,心腹筋骨諸痛,滑精,多尿,白帶。 ①《醫(yī)學(xué)啟源》:固收正氣。 ②《滇南本草》:收斂肺氣,止咳嗽,止大腸下血,止日久瀉痢赤白。 ③《綱目》:止瀉痢,固脫肛,治遺精久咳,斂肺澀腸,止心腹筋骨諸痛。 ④《本經(jīng)逢原》:蜜炙止嗽,醋炙止痢。 ⑤《本草從新》:固腎,治遺精多溺。 ⑥《現(xiàn)代實用中藥》:適用于慢性衰弱之久下痢、腸出血、脫肛、貧血拘攣之腹痛、腰痛、婦女白帶。又用于慢性久咳嗽、肺結(jié)核、咳血、喘息等癥。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8~2錢;或入丸、散。
【注意】 ①《滇南本草》:初起痢疾或咳嗽忌用。 ②《綱目》:得醋、烏梅、橘皮良。
【附方】 ①治久嗽不止:粟殼去筋,蜜炙為末,每服五分,蜜湯下。(《世醫(yī)得效方》) ②治勞喘嗽不巳,自汗者:御米殼不拘多少,炒,為末,每服二錢,入烏梅同煎,水一盞,溫服;食后有汗,加小麥三十粒,同煎溫服.(《宣明論方》小百勞散) ③治水泄不止:罌粟殼一枚(去蒂膜),烏梅肉、大棗肉各十枚。水一杯,煎七分,溫服。(《經(jīng)驗方》) ④治一切痢,不問赤白,或一日之間一二百行:罌粟殼(去上下蒂頂鬲,銼成片子,蜜炒令赤色,凈稱)、厚樸各三斤(去粗皮凈稱,用生姜汁淹一宿,炙令姜汁盡為度)。上為細(xì)末,每服二、三錢,米飲調(diào)下。忌生冷、油膩、魚鲊毒物三日。(《百一選方》百中散) ⑤治久痢不止:㈠罌粟殼醋炙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九,水一盞,姜三片,煎八分溫服。(《綱目》)㈡粟殼十兩。去膜,分作三份,一份醋炒,一份蜜炒,一份生用,并為末,蜜丸芡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綱目》) ⑥治小兒久新吐瀉,不思乳食,或成白。豪浰跉ひ粌桑ǔ矗,陳皮一兩(炒),訶子一兩(炮,去核),縮砂仁、甘草(炙)二錢。上為末,三歲半錢,米飲下,食前。(《普濟方》罌粟散)
【各家論述】 ①李杲:罌粟殼收斂固氣,能入腎,故治骨病尤宜。 ②《丹溪心法》:治嗽多用粟殼,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后藥也。治痢亦同。 ③《綱目》:罌子粟殼,酸主收澀,故初病不可用之,泄瀉下痢既久,則氣散不固而腸滑肛脫;咳嗽諸病既久,則氣散不收而肺脹痛劇,故俱宜此澀之、固之、收之、斂之,按楊氏《直指方》云,粟殼治痢,人皆薄之,固矣,然下痢日久,腹中無積痛,當(dāng)止?jié)撸M容不澀,不有此劑,何以對治乎?但要有輔佐耳。又王碩《易簡方》云,粟殼治痢如神,但性緊澀,多令嘔逆,故人畏而不敢服,若用醋制,加以烏梅,則用得法矣。 ④《本草經(jīng)疏》:罌粟殼,古方治嗽及瀉痢、脫肛,遺精多用之,今人亦效尤輒用,殊為未妥。不知咳嗽惟肺虛無火或邪盡嗽不止者,用此斂其虛耗之氣;若肺家火熱盛,與夫風(fēng)寒外邪未散者,誤用則咳愈增而難治。瀉痢脫肛,由于下久滑脫腸虛不禁,遺精由于虛寒滑泄者,借其酸澀收斂之氣,以固虛脫,如腸胃積滯尚多,濕熱方熾,命門火盛,濕熱下流為遺精者,誤用之則邪氣無從而泄,或腹痛不可當(dāng),或攻入手足骨節(jié),腫痛不能動,或遍身發(fā)腫,或嘔吐不下食,或頭面俱腫,或精竅閉塞,水道不通,變證百出而淹延不起矣,可不慎哉!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