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柘木
|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
|
【出處】《本草拾遺》
【拼音名】Zhè Mù
【來源】為?浦参镨蠘涞哪静摹
【原形態(tài)】 柘樹(《救荒本草》),又名:柘(《詩經(jīng)》),柘桑(《淮南子》高誘注),文章樹(《清異錄》),灰桑樹(《湘陰縣志》),柘子,野梅子、野荔枝、老虎肝、黃桑、黃了刺、刺釘、黃疸樹、山荔枝、痄腮樹、痄刺、九重皮、大丁癀。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dá)8米以上。小枝黑綠褐色,光滑無毛,具堅硬棘刺,刺長5~35毫米。單葉互生,近革質(zhì),卵圓形或倒卵形,長5~13厘米,基部楔形或圓形,先端鈍或漸尖,全緣或3裂,上面暗綠色,下面放綠色;幼時兩面均有毛,成長后除下面主脈略有毛外,余均光滑無毛;基部3出脈,側(cè)脈4~5對;葉柄長約1厘米,略有毛;托葉小,分離,側(cè)生。花單性,雌雄異株;皆成頭狀花序,具短梗,單一或成對腋生;雄花被4裂,苞片2或4,雄蕊4,花絲直立;雌花被4裂,花柱1。聚花果近球形,徑約2.5厘米,紅色,有肉質(zhì)宿存花被及苞片包裹瘦果;ㄆ6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根(穿破石),樹皮或根皮(柘木白皮)、莖葉(柘樹莖葉)、果實(柘樹果實)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布】喜生在陽光充足的荒山、坡地、丘陵及溪旁。分布河北、山東、河南、陜西、甘肅、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本草拾遺》:味甘,溫,無毒。
【功能主治】《日華子本草》:治婦人崩中血結(jié),瘧疾。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兩。外用:煎水洗。
【附方】 ①治月經(jīng)過多:柘樹、馬鞭草、榆樹。水煎兌紅糖服。(《湖南藥物志》) ②洗目令明:拓木煎湯,按日溫洗。(《海上方》) ③治飛絲入目:柘樹漿點(目)了,綿裹箸頭,蘸水于眼上繳拭涎毒。(《醫(yī)學(xué)綱目》)
【摘錄】《*辭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