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在线免费视频|人人操人人看在线|婷婷内射精品视频|91大神在线免费|精品国产黄色电影|亚洲天堂黄色电影|久草欧美综合一区|99久久国产成人|五月激情无码观看|久草午夜在线观看

 
中國醫(yī)藥網(wǎng) 醫(yī)療器械 保健品網(wǎng) 醫(yī)藥招商 醫(yī)藥資訊 產(chǎn)品大全 百姓OTC 醫(yī)藥搜索 醫(yī)藥展會 醫(yī)藥人才 醫(yī)藥論壇
中醫(yī)藥-中國醫(yī)藥網(wǎng)
中醫(yī)藥首頁 辨證論治  針灸推拿   藥膳食療   中藥檢索   名醫(yī)風采   中醫(yī)文獻   中藥圖譜   中醫(yī)藥詞典   中成藥
 高級搜索
中藥資源

中藥圖譜 中藥故事
中藥炮制 藥材栽培
藥市快訊 中藥法規(guī)
中藥招商 中藥產(chǎn)品


中醫(yī)基礎
·基本特點 ·陰陽學說
·五行學說 ·八綱辨證
·望診 ·聞診 ·問診 ·切診
·方藥概論 
...更多

藥材認識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筆畫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劑

解表 清熱 溫里
瀉下 消導 祛濕
理氣 理血 補益
固澀 開竅 驅蟲
鎮(zhèn)潛熄風 祛風濕
止咳化痰平喘


  藥材認識

梔子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出處】《本經(jīng)》

【拼音名】Zhī Zi

【別名】木丹(《本經(jīng)》),鮮支(《上林賦》),卮子(《漢書》孟康注),支子(《本草經(jīng)集注》),越桃(《別錄》),山梔子(《藥性論》),枝子(《唐本草》),小卮子(《本草原始》),黃雞子(《廣西中藥志》),黃荑子(《閩東本草》),黃梔子(《江蘇藥材志》)。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山梔的果實。10月間果實成熟果皮雖黃色時采摘,除去果柄及雜質,曬干或烘干。亦可將果實放入沸水(略加明礬)中燙,或放入蒸籠內蒸半小時,取出,曬干。

【原形態(tài)】
山梔(《藥性論》),又名:林蘭(《謝康樂集》)。
常綠灌木,高0.5~2米,幼枝有細毛。葉對生或三葉輪生,革質,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7~14厘米,寬2~5厘米,先端漸尖或短漸尖,全緣,兩面光滑,基部楔形;有短柄;托葉膜質,基部合成一鞘;▎紊谥Χ嘶蛉~腋,大形,白色,極香;花梗極短,常有棱;萼管卵形或倒卵形,上部膨大,先端5~6裂,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花冠旋卷,高腳杯狀,花冠管狹圓柱形,長約3毫米,裂片5或更多,倒卵狀長圓形;雄蕊6,著生花冠喉部,花絲極短或缺,花藥線形;子房下位1室,花柱厚,柱頭棒狀。果倒卵形或長橢圓形,有翅狀縱梭5~8條,長2.5~4.5厘米,黃色,果頂端有宿存花萼;ㄆ5~7月。果期8~11月。
本植物的根(梔子花根)、葉(桅子葉)、花(梔子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布】常生于低山溫暖的疏林中或荒坡、溝旁、路邊。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四川、湖北、福建、臺灣等地。主產(chǎn)浙江、江西、湖南、福建;此外,四川、湖北、云南、貴州、江蘇、安徽、廣東、廣西、河南等地亦產(chǎn)。

【性狀】干燥果實長橢圓形或橢圓形,長1~4.5厘米,粗0.6~2厘米。表面深紅色或紅黃色,具有5~8條縱棱。頂端殘存萼片,另一端稍尖,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內表面紅黃色,有光澤,具2~3條隆起的假隔膜,內有多數(shù)種子,粘結成團。種子扁圓形,深紅色或紅黃色,密具細小疣狀突起。浸入水中,可使水染成鮮黃色。氣微,味淡微酸。以個小、完整、仁飽滿、內外色紅者為佳。個大、外皮棕黃色、仁較癟、色紅黃者質次。

【化學成份】含黃酮類梔子素、果膠、鞣質、藏紅花素、藏紅花酸、D-甘露醇、廿九烷、β-谷甾醇。另含多種具環(huán)臭蟻醛結構的甙:梔子甙、去羥梔子甙泊素-1-葡萄糖甙,格尼泊素-1-β-D-龍膽二糖甙及小量的山梔甙。

【藥理作用】
①利膽作用
梔子水提取液及醇提取液給予家兔口服,對輸膽管導出的膽汁量及固形成分無影響,但有人用同樣制劑注射于家兔,15~30分鐘膽汁分泌開始增加,持續(xù)1小時以上。給兔靜脈注射藏紅花素和藏紅花酸鈉后,膽汁分泌量增加。梔子水煎劑或沖服劑給人口服后作膽囊拍片,證明服藥后20及40分鐘膽囊有明顯的收縮作用。家兔總輸膽管結扎后,口服梔子水提取液則血中膽紅素減少,用藥愈多,減少愈顯著(如結扎后每隔24小時口服1次,則結果甚為明顯),尤其連續(xù)服用適量藥物以后結扎,所得效果最佳,醇提取液亦具有相同的作用,但較水提取液作用稍弱。桅子醇提取液注射于家兔,2小時血中膽紅素較對照組稍增加,6小時后較對照組低,24~48小時后明顯減少,藏紅花素及藏紅花酸鈉亦有同樣作用。在總膽管結扎的家兔,注射醇提取液,24小時末梢淋巴液中膽紅素減少 ,藏紅花素及藏紅花酸鈉亦有同樣作用。梔子可用于膽道炎癥引起的黃疸。
②鎮(zhèn)靜、降壓作用
小白鼠皮下注射梔子流浸膏,使自發(fā)活動減少閉目、低頭、肌肉松弛,并能對抗戊四氮的驚厥,而不能對抗士的寧的驚厥,但能減少其死亡率,以流浸膏灰分作對照則未見以上作用。也有用以消除失眠及過度疲勞者。梔子煎劑和醇提取液對麻醉或不麻醉貓、大白鼠和兔,不論口服或腹腔注射,均有持久性降壓作用,掙脈住射降壓迅速而維持時間短,其降壓部位似在延腦副交感中樞。
③抗微生物作用
梔子水漫液在試臂內對許蘭氏黃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癬菌等多種真菌有抑制作用,其水煎劑15毫克/毫升能殺死鉤端螺旋體,在體外,梔子煎劑能使血吸蟲停止活動,煎劑對細菌生長無抑制作用。
④其他作用
梔子醇提取液對家兔及大白鼠離體腸管平滑肌,低濃度興奮,高濃度抑制。去羥梔子甙對小鼠有瀉下作用,其提取物制成油膏,可加速軟組織的愈合。

【毒性】小鼠急性腹腔注射半數(shù)致死量為27.45克/公斤,皮下注射為31.79克/公斤,與鎮(zhèn)靜有效量比較,安全指數(shù)較小。

【炮制】
生梔子:篩去灰屑,揀去雜質,碾碎過篩;或剪去兩端。山梔仁:取凈梔子,用剪刀從中間對剖開,剝去外皮取仁。山桅皮:即生梔子剝下的外果皮。炒梔子:取碾碎的梔子,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金黃色,取出,放涼。焦梔子:取碾碎的梔子,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涼。梔子炭:取碾碎的梔子,置鍋內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須存性,取出,放涼。

【性味】
苦,寒。
①《本經(jīng)》:味苦,寒。
②《別錄》:大寒,無毒。
③《醫(yī)林纂要》:苦酸,寒。

【歸經(jīng)】
入心、肝、肺、胃經(jīng)。
①《湯液本草》:入手太陰經(jīng)。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肺、大小腸、胃、膀胱六經(jīng)。
③《藥品化義》:入肺、胃、肝、膽、三焦、胞絡六經(jīng)。

【功能主治】
清熱,瀉火,涼血。治熱病虛煩不眠,黃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熱毒瘡瘍,扭傷腫痛。
①《本經(jīng)》: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皰皶鼻,白癩,赤癩,瘡瘍。
②《本草經(jīng)集注》:解躑躅毒。
③《別錄》:療目熱亦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氣。
④《藥性論》:殺蟅蟲毒,去熱毒風,利五淋,主中惡,通小便,解五種黃病,明目,治時疾除熱及消渴口干,目赤腫痛。
⑤《食療本草》:主瘖啞,紫癜風,黃疸積熱心躁。
⑥《醫(yī)學啟源》:療心經(jīng)客熱,除煩躁,去上焦虛熱,治風。
⑦《藥類法象》:治心煩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而小便不利。
⑧朱震亨:瀉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熱厥心痛,解熱郁,行結氣。
⑧《綱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損傷瘀血,及傷寒勞復,熱厥頭痛,疝氣,湯火傷。
⑩《本草備要》:生用瀉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煩嘔,內熱用仁,表熱用皮。
⑾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涼血瀉火。治黃疸型肝炎,蠶豆黃,感冒高熱,菌痢,腎炎水腫,鼻衄,口舌生瘡,乳腺炎,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注意】
脾虛便溏者忌服。
①《本草匯言》:吐血衄血,非陽火暴發(fā)者忌之。
②《得配本草》:邪在表,虛火上升,二者禁用。

【附方】
①治傷寒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梔子十四個(剖),香豉四合(綿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柜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傷寒論》梔子豉湯)
②治傷寒大病瘥后勞復者: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個(剖),豉一升(綿裹)。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內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傷寒論》枳實梔子豉湯)
③治傷寒身黃發(fā)熱:肥梔子十五個(剖),甘草一兩(炙),黃柏二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傷寒論》梔子柏皮湯)
④治濕熱黃疸:山梔四錢,雞骨草、田基黃各一兩。水煎,日分三次服。(《廣西中草藥》)
⑤治尿淋,血淋:鮮梔子二兩,冰糖一兩。煎服。(《閩東本草》)
⑥治小便不通:梔子仁二七枚,鹽花少許,獨顆蒜一枚。上搗爛,攤紙花上貼臍,或涂陰囊上,良久即通。(《普濟方》)
⑦治急性胃腸炎,腹痛,上吐下瀉:山梔三錢,盤柱南五味(紫金皮)根五錢,青木香二錢。上藥炒黑存性,加蜂蜜五錢。水煎,分二次服。(《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⑧治口瘡、咽喉中塞痛,食不得:大青四兩,山梔子、黃柏各一兩,白蜜半斤。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兩沸,含之。(《普濟方》梔子湯)
⑨治目赤:取山梔七枚,鉆透,入煻灰火煨熟,以水一升半,煎至八合,去滓,人大黃末三錢匕,攪勻,食后旋旋溫服。(《圣濟總錄》梔子湯)
⑩治胃脘火痛,大山梔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盞,煎七分,入生姜汁飲之。(《丹溪纂要》)
⑾治鼻中衄血:山梔子燒灰吹之。(《簡易方論》)
⑿治肺風鼻赤酒齄:老山梔為末,黃蠟等分溶和。為丸彈子大?招牟琛⒕平老。忌酒、炙煿。(《本事方》)
⒀治赤白痢并血痢:山梔子仁四七枚。銼,以漿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招氖城胺譁囟。(《圣濟總錄》梔子仁湯)
⒁治熱水腫:山梔子五錢,木香一錢半,白術二錢半。細切,水煎服。(《丹溪心法》)
⒂治婦人子腫濕多:炒山梔子一合。為末,米飲吞下,或丸服。(《丹溪心法》)
⒃治折傷腫痛:梔子、白面同搗,涂之。(《瀕湖集簡方》)
⒄治火丹毒:梔子,搗和水調敷之。(《梅師集驗方》)
⒅治火瘡未起:梔子仁灰,麻油和封,惟厚為佳。(《千金方》)
⒆治瘡瘍腫痛:山梔、蒲公英,銀花各四錢。水煎,日分三次服。另取生銀花藤適量,搗爛,敷患處。(《廣西中草藥》)
⒇治燒傷:梔子末和雞子清濃掃之。(《救急方》)
(21)血淋澀痛。用生梔子末、滑石等分,蔥湯送服。
(22)下瀉鮮血。用梔子仁燒灰,水送服一匙。
(23)熱毒血痢。用梔子十四枚,去皮,搗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一天服三次,療效顯著。亦可用水煎服。
(24)臨產(chǎn)下簡。用梔子燒過。研為末,米湯送服三錢。若上焦熱,則連殼用。
(25)霍亂轉筋,心腹脹滿,吐瀉不得。用梔子十幾枚,燒過,研為末,熟酒送服。
(26)熱病食勞復(按:指熱病之后因飲食不慎或房事不慎而使舊病復發(fā))。用梔子三十枚,加水三升,煎取一升服下。須出微汗為好。
(27)小兒狂躁(蓄熱在下,身熱狂躁,昏迷不食)。用梔子仁七枚、豆豉五錢,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服下,或吐或不吐,均有效。
(28)眼來腸秘。用山梔子七個,鉆孔煨熟,加水一程式,煎至半升,去渣,放入大黃不三錢,溫服。
(29)風痰頭痛。用梔子末和蜜濃敷舌上,得吐即止痛。
(30)火焰丹毒。用梔子搗爛和水涂搽。
(31)眉中練癬。用梔子燒過,研為末,調油敷涂。

【各家論述】
①《本草衍義》:仲景治(傷寒)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治之。虛故不用大黃,有寒毒故也。梔子雖寒無毒,治胃中熱氣,既亡血、亡津液,腑臟無潤養(yǎng),內生虛熱,非此物不可去。又治心經(jīng)留熱,小便亦澀,用去皮山梔子、火煨大黃、連翹、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錢服,無不利也。
②《丹溪心法》:山梔子仁,大能降火,從小便泄去。其性能屈曲下降,入所不知。亦治痞塊中火邪。大凡心膈之痛,須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氣、口吃寒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時,當與溫散或溫利之藥。若曰病得之稍久則成郁,久郁則蒸熱,熱久必生火!对∈健分袀溲灾,著欲行溫散溫利,寧無助火添病耶!古方中多以山梔子為熱藥之向導,則邪易伏、病易退、正易復而病安。
③《湯液本草》:或用梔子利小便,實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氣清而化,膀胱為津液之府,小便得此氣化而出也。梔子豉湯治煩躁,煩者氣也,躁者血也,氣主肺,血主腎,故用梔子以治肺煩,用香豉以治腎躁。躁者,懊憹不得眠也。
④《本草經(jīng)疏》:梔子,清少陰之熱,則五內邪氣自去,胃中熱氣亦除。面赤酒皰齄鼻者,肺熱之候也,肺主清肅,酒熱客之,即見是證,于開竅之所延及于面也,肺得苦寒之氣,則酒熱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其主赤白癩瘡瘍者,即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之謂。療目赤熱痛,及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者,總除心、肺二經(jīng)之火熱也。此藥味苦氣寒,瀉一切有余之火,故能主如上諸證。梔子稟至苦大寒之氣,苦寒損胃而傷血,凡脾胃虛弱者忌之,血虛發(fā)熱者忌之。性能瀉有余之火,心肺無邪熱者不宜用;小便不通,由于膀胱虛無氣以化,而非熱結小腸者不宜用;瘡瘍因氣血虛,不能收斂,則為久冷敗瘡,非溫暖補益之劑則不愈,此所謂既潰之后,一毫寒藥不可用是也。世人又以治諸血證,不知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瘀血凝結于中,則反致寒熱,或發(fā)熱勞嗽,飲食減少,為難療之病,凡治吐血法,當以順氣為先,蓋血隨氣而行,氣降則火降,火降則血自歸經(jīng)。不求其止而止矣。此治療之要法,不可違也。
⑤《本草正》:梔子,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陳除濕熱疸黃,加豆豉除心火煩躁,加厚樸、枳實可除煩滿,加生姜、陳皮可除嘔噦,同元胡破熱滯瘀血腹痛。
⑥《本草通玄》:仲景多用梔子茵陳,取其利小便而蠲濕熱也。古方治心痛,每用梔子,此為火氣上逆,不得下降者設也。(若)泥丹溪之說,不分寒熱,通用梔子,屬寒者何以堪之。
⑦《本草崇原》:言梔子生用則吐,炒黑則不吐,且以梔子豉湯為吐劑,愚每用生梔子及梔子豉湯,并未曾吐。
⑧《得配本草》:山梔,得滑石治血淋溺閉,得良姜治寒熱腹痛,得柏皮治身熱發(fā)黃,配連翹治心經(jīng)留熱(心熱則赤淋),佐柴胡、白芍治肝膽郁火,使生地、丹皮治吐衄不止。上焦、中焦連殼,下焦去殼,洗去黃漿炒用,瀉火生用,止血炒黑,內熱用仁,表熱用皮,淋癥童便炒,退虛火鹽水炒,劫心胃火痛姜汁炒,熱痛烏藥拌炒,清胃血蒲黃炒。山梔、丹皮、白芍、龍膽,皆瀉肝家之火,其中卻自有別,蓋肝喜散,遏之則勁,宜用梔子以清其氣,氣清火亦清,肝得辛為補,丹皮之辛,從其性以醒之,是即為補,肝受補,氣展而火亦平,肝氣過散,宜白芍制之,平其性即所以瀉其火,使之不得自逞,火盛肝氣必實,龍膽苦以泄其氣,寒以制其火,故非實,膽草不用,如不審其究竟而混投之,是伐其生生之氣,即使火氣悉除,而人已憊矣。
⑨《本草思辨錄》:梔子,其治在心、肝、胃者多,在肺者少?嗪疁鞜幔鶞鞛轲鲇糁疅,非浮散之熱,亦非堅結之熱。能解郁不能攻堅,亦不能平逆,故陽明之腹?jié)M有燥屎,肺病之表熱咳逆,皆非其所司。獨取其秉肅降之氣以敷條達之用,善治心煩與黃疸耳。心煩或懊憹或結痛,黃疸或寒熱不食或腹?jié)M便赤,皆郁也。心煩心下濡者為虛,胸中室者為實。實與虛皆汗吐下后余邪留踞,皆宜吐去其邪。梔子解郁而性終下行,何以能吐?協(xié)以香豉,則一升一降,邪不任受則吐。黃疸之瘀熱在表,其本在胃,梔子入胃滌熱下行,更以走表利便之茵陳輔之,則瘀消熱解而疸以愈。然則梔子于肺無與乎?仲圣云: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肺與大腸相表里,服梔子則益其大腸之寒,此可為秉金氣之一證。至治肝則古方不可勝舉,總不離乎解郁火。凡肝郁則火生,膽火外揚,肝火內伏,梔子解郁火,故不治膽而治肝,古方如瀉青丸、涼肝湯、越鞠丸、加味逍遙散之用梔子皆是。涼膈散有梔子,以治心也。瀉黃散有梔子,以治胃也。而瀉白散不遴入,則以肺中氣熱而不涉血者,梔子不與也!侗窘(jīng)》主胃中熱氣,朱丹溪謂最清胃脘之血,究梔子之治,氣血皆有而血分為多,然不能逐瘀血與丹皮、桃仁分功;其解血中之郁熱,只在上中焦而不在下焦;亦不入足太陽與手、足少陽;不入足太陽,故不利小便。茵陳蒿湯所以必先煮茵陳,許學士之治酒齄鼻,朱丹溪之治熱厥心痛,《集簡方》之敷折傷腫痛,皆屬血中郁熱。其余之治,悉可類推。

【臨床應用】
①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取山梔制成10%及50%兩種煎劑,每天3次飯后服用。一部分病人用10%煎劑每次10毫升,以后逐漸遞增至50毫升;另一部分病人用50%煎劑,每次10~15毫升。共治19例,7例痊愈,10例接近痊愈。住院9~63天不等,平均30.3天。
②治療扭挫傷
將山梔子搗碎,研成粗粉,以溫水調成糊狀,加入少許酒精,包敷傷處。一般3~5天更換1次,如腫脹明顯可隔天更換1次。骨折者不宜使用,脫臼者應先整復后再用。如有肢體麻痹,應配合理療及針灸治療。治療407例,24小時內疼痛消失者328例;48小時內消失者66例;72小時內消失者13例。疼痛平均消失時間為30小時。腫脹消退時間平均為2.5天;血腫吸收時間平均為7.8天;功能恢復時間平均為5.1天;蛴命S梔子、明乳香加適量黃酒,攪拌后放鍋內蒸成糊膏狀,待微溫時敷于患部,厚度以1~1.5厘米為宜。用時先在局部涂凡士林1層,然后再敷藥,上蓋油紙,繃帶包扎。間隔2~3天換藥。治療56例,除2例療效不佳外,54例均治愈。亦可用黃梔子粉2兩,面粉1兩,雞蛋1個,燒酒適量,調成糊狀敷于局部,待藥干后更換新藥。一般在敷藥2次后即見效果。
③用于止血
取黃梔子粉100克,以20%明肢液調成膏狀,烘干碾成100號細粉,再加適量苯甲酸,高壓消毒備用。對一般上消化道出血每次服3~6克,每日3次。亦可用作局部止血劑。

【摘錄】《*辭典》
(醫(yī)藥網(wǎng)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于公司 | 網(wǎng)站簡介 | 服務項目 | 技術支持 | 意見反饋 | 法律聲明 | 友情鏈接 | 聯(lián)系我們
兄弟站點:  生意寶 - 生意社 - 生意場 - 網(wǎng)經(jīng)社 - 產(chǎn)業(yè)互聯(lián)網(wǎng) - 企業(yè)風險評級 - 撮合交易 - 化工網(wǎng) - 紡織網(wǎng)
   檢測通 - 醫(yī)療器械網(wǎng) - 企業(yè)官網(wǎng)服務 - 化工網(wǎng)商城
© 醫(yī)藥網(wǎng)版權所有 浙ICP證:浙B2-20080131-8 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浙)-經(jīng)營性-2020-0027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602010403     
市場:0571-88161141 服務: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