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出自《日華子本草》;1.《開寶本草》:榛子,生遼東山谷。樹高丈許,子如小栗,行軍食之當(dāng)糧,中士亦有。鄭注《禮記》云,榛似栗而小,關(guān)中廊坊甚多。 2.《本草圖經(jīng)》:桂陽有榛而叢生,實(shí)大如杏子,中人皮子形色,與栗無異也。 3.《綱目》:榛樹,低小如荊,叢生。冬末開花如櫟花,成條下垂,長二、三寸;二月生葉,如初生櫻桃葉,多皺紋而有細(xì)齒及尖;其實(shí)作苞,三五相粘,一苞一實(shí),實(shí)如櫟實(shí),下壯上銳,生
【拼音名】Zhēn Zi
【別名】槌子、山反栗
【來源】 藥材基源:為樺木科植物榛、川榛、毛榛的種仁。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 Ex Bess.2. 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 Ex Bess. Var. Surchue-nensis Franch.3.Corylus mandshurica Maxim. 采收和儲(chǔ)藏:秋季果實(shí)成熟后及時(shí)采摘,曬干后除去總苞及果殼。
【原形態(tài)】 1.灌木或小喬木,高1-7m。樹皮灰色;枝條暗灰色,無毛,小枝黃褐色,密生短柔毛及疏生長柔毛。葉柄長1-2cm;葉片圓卵形至寬倒卵形,長4-13cm,寬2.5-10cm先端凹缺或截形,中央有三角狀突尖,基部心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重鋸齒,中部以上有淺齒,上面幾無毛,下面沒脈有短柔毛,側(cè)脈5-7對。雄花序2-7排成總狀,長約4cm,花藥黃色。果單生或2-6簇生;果苞針形,具細(xì)條棱,外面密生短柔毛和刺毛狀腺體,上部淺裂,裂片三角形,邊緣幾全緣;果序梗長約1.5cm,密生短柔毛。堅(jiān)果近球形,長7-15mm,微扁,密被細(xì)絨毛,先端密被粗毛;ㄆ4-5月,果期9月。 2.本變種與榛的區(qū)別在于:葉片橢圓形、寬卵形或近圓形,先端尾狀;花藥紅色;果苞裂片的邊緣全緣,很少有鋸齒;ㄆ3-4月,果期10月。 3.本種與前兩種的區(qū)別在于:灌木;葉的邊緣具粗鋸齒,中部以上淺裂,基部兩側(cè)近于對稱;果苞管狀,在堅(jiān)果上部縊縮,較果長2-3倍,外面被黃色剛毛并兼有白色短柔毛,上部淺短柔毛,上部淺裂。堅(jiān)果先端具小突尖,外被白色絨毛。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200-1000m的山地陰坡灌叢中。 2.生于海拔200-2500m山地林中。 3.生于海拔400-1500m的山坡灌叢或林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等地。 2.分布于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3.分布于東北及河北、山西、甘肅、山東、四川等地。
【化學(xué)成份】果仁含碳水化物16.5%,蛋白質(zhì)16.2-18%,脂肪50.6-77%,灰分3.5%。另含16種氨基酸,其中精氨酸(arginine)含量最高,其次為谷氨酸(glutamic acid),脯氨酸(proline),丙氨酸(alanine),酪氨酸(tyrosine),纈氨酸(valine)。
【性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潤肺止咳。主病后體弱;脾虛泄瀉;食欲不振;咳嗽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0-60g;或研末。
【附方】治病后體虛,食少疲乏: 榛子二兩,山藥一兩,黨參四錢,陳皮三錢。水煎服。 (《寧夏中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 1.崔禹錫《食經(jīng)》:食之明目,去三蟲。 2.《日華子本草》:肥白人,止饑,調(diào)中,開胃。 3.《開寶本草》:主益氣力,寬腸胃 ,令人不饑,健行。
【摘錄】《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