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腎氣不足,下元虛寒
治法:溫補(bǔ)腎陽,固澀小便。
處方:菟絲子、肉蓯蓉、補(bǔ)骨脂、益智仁、桑螵蛸、山藥、烏藥各9克,牡蠣(先煎)15克,五味子6克,附子(先煎)3克,肉桂3克。
加減:先天不足加鹿茸;氣虛自汗加黃芪。
用法:每日1劑,水煎,白天分2次服完。
療效:共治療420例,痊愈215例,有效160例,無效45例,總有效率為89.3%。
常用成方:可用金匱腎氣丸或桑螵蛸散合鞏堤丸加減。
(2)脾肺氣虛
治法:健脾益肺,補(bǔ)氣縮泉。
處方:黨參、焦白術(shù)、山藥、黃芪、菟絲子、枸杞子各9克,益智仁、覆盆子各6克,五味子、炙甘草各3克。
加減:大便溏瀉加炮姜;困睡不醒加菖蒲、遠(yuǎn)志。
用法:每日1劑,水煎,白天分2次服完。
療效:共治療158例,痊愈107例,有效35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為89.9%。
常用成方:選用補(bǔ)中益氣湯合縮泉丸加減。
(3)肝經(jīng)濕熱
治法:清熱瀉肝。
處方:龍膽草、柴胡、梔子、黃芩、生地、木通、桑螵蛸各6克,甘草3克。
加減:夜間驚叫加鉤藤、琥珀末;如久病不愈,灼傷津液用知柏地黃丸加減。
用法:每日1劑,水煎,白天分2次服完。
療效:共治療29例,痊愈18例,有效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89.7%。
常用成方: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