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奎樓醫(yī)案
范××,女,38歲,農(nóng)民。1971年5月10日初診;颊甙肽陙,觸及右乳房上有桃子大的腫塊,不痛不熱,皮色如常。近年乳房有脹痛刺痛感,前來就診。脈弦遲,舌質(zhì)色絳,苔白而潤,經(jīng)汛約50天一次,血量少,色紫黯。辨證:患者語音低沉,面色萎黃,為肝失疏泄,氣血兩虛,寒濕之邪凝聚于內(nèi),積于乳房,遂成“乳癖”。治宜扶陽疏肝,滲濕溫化,佐以補益氣血散結(jié)之劑治之。
處方:柴胡10克,白芍15克,炒白術(shù)15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當歸10克,麻黃10克,鹿角膠20克,白芥子10克,干姜10克,肉桂10克,香附10克,大貝母10克,黃芪20克。
患者初、復(fù)診共15次,服藥30余劑,病情逐漸好轉(zhuǎn),服上方一月余而獲痊愈。隨訪年余未見復(fù)發(fā)。
按:患者乳中腫塊,據(jù)證為陰寒之邪凝聚而成,溫陽為治病首務(wù)之急。用陽和湯去熟地滋陰之弊。肉桂、干姜溫脾腎之陽;鹿角膠暖督脈之陽,助諸陽之振奮;柴胡、白芍疏肝氣;香附、大貝母、白芥子化痰理氣通乳絡(luò);當歸、黃芪補氣益血,以助諸藥治病之力。辨證準確,選方恰當,故療效顯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