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針灸
①體針
取穴:主穴:中脘、章門、胃俞、脾俞。配穴:足三里、行間、三陰交、隔俞、公孫、豐隆。
操作:主穴必取,據(jù)癥酌加配穴。體針得氣后進行提插捻轉轉補瀉,令針感傳向病所或針感沿經(jīng)絡上下傳導,留針20分鐘,中間行針兩次或用G68O5治療儀通電20分鐘。體虛者胃俞、脾俞以艾條溫和灸15分鐘。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30次為一療程。
療效:治療胃癌19例,有效12例,總有效率63.1%。
②針灸
取穴:第一階段分6組:①大椎、身柱;②神道、靈臺;③胸8夾脊;④脾俞;⑤胃俞;⑥足三里。第二階段分2組:①公孫、豐隆、照海、手三里、足三里、內關、列缺;②上腕、中腕、下腕。第三階段:胸11~12夾脊。配穴:滴水不入加金津、玉液、天突;發(fā)高熱加曲池、外關;吐血加血海、膈俞、尺澤。
操作:第一階段為麥粒灸(化膿灸),每次灸一組,每穴7~9壯,隔日灸1次,每次灸畢,用灸瘡膏貼在灸穴上,使之化膿,在化膿期間進人第二階段。第二階段針、灸并用。第一組針刺用提插捻轉手法,以得氣為度,每周針3次,15次為上療程;第二組隔餅灸,藥餅下墊丁桂散少許,每次灸3~5壯,直到背部灸穴化膿凈,結痂脫落。藥餅制法:白附子、乳香、沒藥、丁香、細辛、小茴香、蒼術、川烏、草烏各等份,共研細粉,加蜂蜜、蔥水調制,捏成藥餅,如五分硬幣大,2分厚,上穿數(shù)小孔。第三階段為華佗夾脊刺。配穴用于第三階段,據(jù)癥選用。
療效:共治療7例,有效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57.1%。
(2)單方驗方
①人參香茶片
組成:紅參、香茶菜、枳殼。
用法:上藥制成糖衣片,頭3個月每次5片,每日3次;3個月后每次3片,每日3次,連續(xù)服用,3個月為一療程。
療效:治療101例,1年生存率為82.2%。
②蟾蜍皮注射液
組成:蟾蜍皮。
用法:制成注射液,每次20~40毫升,溶于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內,靜脈滴注,連用7天,休息3天,為1小周期96小周期為一療程,停藥2個月后重復治療。
療效:治療20例,存活1年以上者11例。
③參芪注射液
組成:黨參10克,黃芪10克。
用法:提煉成注射液,每安瓿20毫升,靜脈點滴,每日1次,15次為一單元,30次為一療程。
療效:治療30例,治療后巨噬細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shù)明顯提高,P<0.01。
④狼毒制劑
用法:加工成浸膏片或口服液。狼毒浸膏片每次O.5克,1日3次,口服。狼毒口服液,每次2克,1日2次,口服。
療效:共治療23例,存活6~10個月9例,1年5例,2年4例,3年3例,5年以上2例。
(3)氣功
功法:早上練基礎功“活身松體功”和輔助功“強脾腎功”、“通經(jīng)玉環(huán)功”,上、下午練對病功“拉氣按摩功”、“呼吸聚散功”,晚上睡前練“內養(yǎng)功”、“晃!,或太極氣功十八法及松靜功等。每天早、中、晚各1次,每次半小時至1小時,早期以臥功為主,通小周天及體質稍好后,可適當結合坐功。練上功時可以坐功為主,結合站樁功。定期觀察癥狀和客觀指標變化。
療效:共觀察44例,近期有效率50%~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