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病49篇臨床報道中,篩選出35首自擬方,共使用中藥51味,現(xiàn)分析如下:
應(yīng)用頻度(例)
|
報道文獻(xiàn)(篇)
|
藥 物
|
701~1000
|
11~16
|
白芍、黨參、甘草、生地、黃柏、知母、牛膝。
|
601~700
|
11~15
|
黃芪、當(dāng)歸、熟地、茯苓。
|
501~600
|
7~10
|
龜版、銀花、淮山藥、虎骨、地龍、澤瀉、紅花、鎖陽、陳皮、赤芍。
|
401~500
|
5~9
|
川芎、丹皮、全蝎、蜈蚣、桂枝、木瓜、干姜、苡仁、麥冬。
|
201~400
|
3~6
|
桃仁、葛根、山萸肉、菟絲子、附子、白術(shù)、淫羊藿、玉竹、黃芩、防風(fēng)、連翹、馬前子、丹參、鹿角膠、杜仲。
|
101~200
|
2~5
|
天冬、桑寄生、枸杞子、草烏、川烏、蒼術(shù)。
|
本病使用頻率最高的藥物,是養(yǎng)陰藥,如白芍、生地、龜版;清熱藥,如知母、黃柏;補氣藥,如黨參、黃芪;通絡(luò)藥,如牛膝、地龍。其次是補血藥,如當(dāng)歸、熟地。再次是活血藥,如川芎、赤芍。補肝腎之藥,如虎骨、山萸肉、菟絲子、桑寄生等也常應(yīng)用?梢娕R床治療小兒麻痹后遺癥,也是以養(yǎng)陰清熱、補氣通絡(luò)為主,再輔以補血活血、調(diào)補肝腎作為基本方法,然后根據(jù)癥狀,再選用其他諸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