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集的109篇臨床報道中,篩選了40首治療腎病綜合征的自擬方劑。試從它們的臨床應(yīng)用頻度和文獻報道篇數(shù)來探尋其用藥規(guī)律。經(jīng)統(tǒng)計使用50例以上的64味藥物,茲列表于下:
應(yīng)用頻度(例)
|
報道文獻(篇)
|
藥 物
|
>1000
|
≥35
|
茯苓、黃芪、澤瀉、白術(shù)。
|
>600
|
≥26
|
黨參、山藥。
|
>400
|
≥14
|
生地、豬苓、枸杞、甘草、山萸肉。
|
>300
|
≥10
|
益母草、陳皮、茅根、車前子、熟地、桂枝、丹參、熟附片。
|
>200
|
≥7
|
女貞子、旱蓮草、知母、大腹皮、菟絲子、仙靈脾、苡仁、巴戟天、當(dāng)歸、牛膝。
|
>100
|
≥2
|
淫羊藿、丹皮、土茯苓、陳葫蘆、首烏、紅棗(皮)、石韋、紅花、桃仁、山楂、沙參、防己、杜仲、鎖陽、黃柏、續(xù)斷。
|
>50
|
≥1
|
芡實、肉桂、木通、生姜皮、玉米須、蜱蛻、赤芍、半夏、補骨脂、厚樸、二丑、木香、麥芽、澤蘭、白芍、川芎、冬瓜皮、金櫻子。
|
從表中可見,茯苓、黃芪、澤瀉、白術(shù)、黨參、山藥等健脾益氣、利水消腫藥物的使用頻率最高,其次是附子、桂枝、熟地、山萸肉等溫補腎陽類藥物和滋補肝腎之女貞子、旱蓮草等藥物,再次是針對濕熱、瘀血等病理表現(xiàn),酌加清熱解毒之土茯苓、黃柏和活血化瘀之益母草、丹參、桃仁、紅花,以期邪去正安。腎病綜合征的根本實質(zhì)是正虛邪實,故在補虛扶正的同時,還應(yīng)兼顧到祛邪;但以補正為主,祛邪為輔。從臨床用藥來看,尚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