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是大暑節(jié)氣,“濕熱交蒸”的天氣特點,容易引發(fā)中暑、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種健康問題。江西省衛(wèi)健委當天舉行新聞發(fā)布會,組織醫(yī)學專家為民眾“支招”養(yǎng)生要點。
養(yǎng)護脾胃、清心祛濕、精神內守是安然度夏的關鍵
大暑節(jié)氣的到來,預示著一年中最炎熱的日子來臨。高溫天氣下不少人會出現(xiàn)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心煩意亂的癥狀,
中醫(yī)稱為“苦夏”。
“這其實是身體對高溫的‘小抗議’,不妨試試飲食調理、起居調護、情緒調節(jié)、適度運動這幾招,讓夏天變輕松。”江西中
醫(yī)藥大學附屬
醫(yī)院主任中醫(yī)師王麗華認為,養(yǎng)護脾胃、清心祛濕、精神內守是安然度夏的關鍵。
王麗華建議,夏天脾胃功能弱,暑熱偏重,飲食上多吃清淡利濕的夏令食物,比如冬瓜、苦瓜、綠豆、蓮子等;夏天白天長,但也得盡量早睡,午休小憩20分鐘至30分鐘能補心氣緩解疲勞。
“天熱時心火容易旺,可以找個涼快通風的地方,聽聽輕音樂、看看書,讓心神安定下來。夏天一動容易大汗淋漓,出多了汗會心慌心悸,可以選早上或傍晚,天氣涼快時散散步、打打太極,或者在家做些簡單的拉伸,以微微出汗為度,這樣可以神清氣爽,全身舒展。”王麗華說。
五類人群需要高度關注高溫中暑,做好預防措施
高溫天氣容易造成中暑、熱射病等
健康危害。哪些人群需要高度關注高溫中暑?公眾應該采取哪些預防性措施?
江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醫(yī)師潘歡弘介紹稱,高溫中暑可危及各個年齡段的人群,需要特別關注以下人群:一是老年人,老年人身體機能相對退化,對環(huán)境溫度改變的感知和響應會變遲緩;二是
兒童,特別是嬰幼兒體溫調節(jié)功能尚未發(fā)育完全;三是慢性基礎性疾病患者,尤其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需要長期服藥的人群;四是孕婦,孕婦機體新陳代謝比較旺盛,容易受高溫影響;五是需要長時間在戶外或者高溫環(huán)境進行作業(yè)或高強度體育運動的人員。
針對高溫天氣預防中暑,潘歡弘建議,公眾一要關注高溫信息,提前做好防暑降溫準備;二要避免高溫暴露,盡量減少外出活動,出門避開高溫時段;三要做好自我防護,戶外活動或作業(yè)時,做好防暑降溫準備等。
避免口渴了才喝水,每次喝水最好不超過200毫升
高溫天氣出汗多,如何正確給身體補充水分?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主任醫(yī)師楊人強說,公眾應該不定時喝水,避免口渴了才喝水(因為此時身體已輕度脫水),通常可以晨起、上午10點、下午3點、睡前2小時左右主動飲水。喝水優(yōu)選白開水或礦泉水,對于高溫天氣出汗多的情況,及時補水的同時應該適當補充鈉、鉀等電解質,可在水中添加少許食鹽或飲用運動飲料。
“我們每次喝水最好不超過200毫升,還要注意每小時飲水不超過800毫升至1000毫升。短時間內大量飲水不僅會加重腎臟心臟負擔,還可能會出現(xiàn)稀釋性低鈉血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水中毒’。”楊人強提醒,心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朋友飲水量要適當嚴格控制,最好根據(jù)每天體重變化調整飲水量。
夏季急性腸胃炎高發(fā),預防“病從口入”是關鍵
夏季氣溫高,微生物繁殖速度快,食物容易腐敗變質,是急性腸胃炎的高發(fā)期。
江西省人民醫(yī)院副主任醫(yī)師王廣玲表示,日常生活預防的關鍵就是切斷病原體(如細菌、病毒等)進入人體的途徑,并控制其繁殖。首先要做好個人衛(wèi)生,避免手污染食物;其次食品安全這塊可不能馬虎,生的和熟的食物要分開,肉類、禽類、蛋類、水產要徹底加熱煮熟;吃不完的飯菜盡快冷卻后放4℃以下冰箱冷藏,再次食用前要徹底加熱到滾燙。
“如果真得了急性腸胃炎,我們治療重點以緩解癥狀、預防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支持治療為主,嚴重或高危情況及時就醫(yī)。”王廣玲說。
王廣玲稱,輕度可以居家處理:短暫禁食2小時至4小時讓胃部休息,每5分鐘至10分鐘多次少量飲水,首選口服補液鹽;但出現(xiàn)高燒不退(超過38.5℃)或持續(xù)低熱,劇烈頻繁嘔吐或腹瀉導致無法飲水等情況,需要及時就醫(yī)。